似曾相識——那種彷彿之前經歷過某種情境的神秘感覺——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難以解釋。現在,首個利用虛擬現實在實驗室中模擬這種現象的研究正在幫助揭開這種神秘幻覺的面紗,揭示場景的佈局可以觸發它。
先前關於似曾相識的研究表明,這種奇異的感覺最常與地點有關。因此,科林斯堡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安妮·克萊裡和她的同事們想看看,在虛擬現實中建模的空間是否可以在實驗中複製這種引人注目的體驗。
科學家們讓大學生佩戴頭戴式影片顯示器,讓他們沉浸在一個名為“似曾相識城”的結構村莊的3D虛擬現實描繪中,這是克萊裡設計的。這個地點是用遊戲《模擬人生2》建立的,包含了128個場景,這些場景被分成對,秘密地在網格上的相同位置放置了椅子和藝術品等物體,以建立相同的空間佈局。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發現,當新場景在空間佈局方面與先前體驗過的場景非常相似,但又沒有相似到人們有意識地認出這種相似性時,最常發生似曾相識。例如,一個虛擬現實博物館場景可能看起來很熟悉,因為它與早期的庭院場景具有相同的配置——博物館中央雕像相對於長凳和地毯的位置與庭院中央盆栽植物相對於灌木和植物的位置相同。
克萊裡說:“伴隨似曾相識而來的那種令人震驚的感覺,原因之一可能是新奇感和同時產生的陳舊感之間的對比——不熟悉的事物不應該也感到熟悉。”“與記憶中的情景相似的情況可能特別適合產生那種同時識別新奇事物和熟悉感的情況。”克萊裡和她的同事在《意識與認知》雜誌的六月刊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克萊裡指出,關於似曾相識感的起源還有許多其他理論,這些理論都不是相互排斥的。例如,不是場景的佈局引發了似曾相識感,而是在一個原本新穎的場景中,一個單一的熟悉元素可能會產生這種感覺。她說:“事實上,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另一項虛擬現實研究,我們在其中調查並找到了對這一假設的支援。”另一種可能性可能在於,當一個人第一次體驗一個場景時是否分心,這使得回憶起任何細節都更加困難。這種情況可能會增加以後出現似曾相識感的可能性,因為更多種類的場景可能與這種模糊的記憶相匹配。
邁阿密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貝內特·施瓦茨說:“似曾相識一直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現象——我們都經歷過,但一直很難在實驗室中將其分離出來。克萊裡的方法提供了一種在實驗室中持續引發似曾相識感的方法,以便我們能夠揭示其背後的機制。”施瓦茨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至於克萊裡和她的同事分析的感覺是否是真正的似曾相識感,施瓦茨觀察到,“這是一個驚人的類似物”。例如,他第一次在蘇格蘭度假,在參觀一座城堡時經歷了似曾相識感。在參觀結束時,他看到了五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的照片,這部電影的部分場景是在這座城堡拍攝的。“因此,我在電影中看到了這座城堡,但我無法回憶起可以讓我解決似曾相識感的具體細節,直到我在禮品店看到了照片,”施瓦茨回憶道。“我從其他人那裡聽到了許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是的,我認為克萊裡博士的方法捕捉到了關於似曾相識感的一些非常真實的東西,並且可以立即應用於任何對似曾相識感的合理解釋——也就是說,那些不涉及‘駭客帝國中的故障’的解釋。”
這種錯位熟悉感的想法不僅有助於為似曾相識感提供一種非迷信的解釋,而且還可以幫助治療記憶障礙患者。
克萊裡說:“我們的發現表明,當人們無法從記憶中檢索出某些東西時,儘管未能訪問負責這種感覺的記憶,他們通常仍然可以對自己的記憶有一種感覺。”“記憶檢索受損的人可能會從關於如何依賴熟悉感或直覺的訓練中受益。”
即使對於沒有記憶障礙的人來說,更好地理解熟悉感和直覺也可能有助於解決問題。克萊裡觀察到,“斯蒂格·拉森在他的書《龍紋身的女孩》中寫到,主角在研究相簿時一直有一種直覺”,並指出角色布隆維斯特無法確定這組照片中是什麼引起了這種感覺,即那裡有感興趣的東西,可能有助於他解決他正在處理的案件。“這說明了理解這種熟悉感是如何運作的,可能對每個人都有好處,無論是否有記憶障礙,”克萊裡斷言。
虛擬現實也可能幫助科學家研究其他似乎與似曾相識感相關的奇怪幻覺。對於似曾聽聞感,即感覺以前聽過某些東西,可以在虛擬現實場景中加入聲音。對於未曾見過感——對應該熟悉的事物產生新奇感——一些專家推測,這種感覺是記憶“過度飽和”的結果,“例如,當你盯著一個詞太久時,它開始看起來不像一個詞,”克萊裡說。“也許可以透過讓人們反覆體驗相同的場景,在虛擬現實中研究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