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許可轉載,這是一個涵蓋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節日季來臨了,隨之而來的是沉浸在節日美食中的機會。“眼見為食”這句諺語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似乎尤其貼切。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飲食行為背後的科學表明,決定吃什麼、何時吃以及吃多少的過程,遠比身體需要燃料時僅僅消耗卡路里複雜得多。飢餓訊號只是人們選擇進食的部分原因。作為一名對驅動飲食行為的心理學和生物學感興趣的科學家,我著迷於大腦的食物體驗如何塑造飲食決策。
那麼人們如何決定何時進食呢?
眼見為食
與食物相關的視覺線索可以塑造人和動物的進食行為。例如,將食物包裝在麥當勞的包裝中就足以增強幼兒對各種食物的口味偏好——從炸雞塊到胡蘿蔔。視覺食物相關線索,例如在食物送達時呈現光線,也可能透過覆蓋能量需求來促進動物的過度進食行為。
事實上,大量的感官刺激——聲音、氣味和質地——可能與進食的愉悅後果相關聯,並影響與食物相關的決策。這就是為什麼聽到一個食品品牌的朗朗上口的廣播廣告、看到一家餐廳的電視廣告或路過你最喜歡的餐館會影響你消費甚至有時過度放縱的決定。
然而,你學習食物相關線索的能力不僅僅侷限於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還包括你身體的內在環境。換句話說,你也有“心裡想著胃”地進食的傾向,你透過使用與處理來自外部世界的食物相關刺激相同的學習和大腦機制來做到這一點。這些內部訊號,也稱為內感受線索,包括來自你胃腸道的飢餓感和飽腹感。
毫不奇怪,來自你腸道的訊號有助於為何時進食奠定基礎,但這些訊號所起的作用比你想象的更深刻。
相信你的直覺
飢餓感或飽腹感充當重要的內感受線索,影響你圍繞食物的決策。
為了檢查內感受狀態如何塑造飲食行為,研究人員訓練實驗鼠將飢餓感或飽腹感與它們是否獲得食物聯絡起來。他們透過僅在老鼠飢餓或飽腹時給它們食物來實現這一點,這樣老鼠就被迫識別這些內部線索,以計算是否可以獲得食物。如果一隻老鼠被訓練成只在飢餓時才期望獲得食物,那麼當它感到飽腹時,它通常會避開食物可用的區域,因為它不期望被餵食。
然而,當老鼠被注射一種觸發飢餓感稱為胃飢餓素的激素時,它們更頻繁地接近食物輸送地點。這表明老鼠使用這種人為的飢餓狀態作為內感受線索來預測食物輸送,隨後表現得好像它們期望獲得食物一樣。
即使在沒有外部感官線索的情況下,內感受狀態也足以塑造進食行為。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例子來自基因工程改造的小鼠,它們無法品嚐食物,但仍然僅憑熱量含量就表現出對特定食物的偏好。換句話說,齧齒動物可以使用內部線索來塑造它們與食物相關的決策,包括何時何地進食以及它們喜歡哪些食物。
這些發現還表明,飢餓感和營養物質的檢測並不侷限於胃部。它們還涉及對調節和穩態很重要的腦區,例如外側下丘腦,以及大腦中參與學習和記憶的中樞,例如海馬體。
迷走神經中發生了什麼
腸-腦軸,即你的腸道和你的大腦之間的生化聯絡,以多種方式塑造著進食行為。其中一種方式涉及迷走神經,這是一種顱神經,除其他外,它有助於控制消化道。
迷走神經迅速地將營養資訊傳遞給大腦。啟用迷走神經可以誘導一種愉悅的狀態,這樣小鼠就會自願執行一種行為,例如將鼻子伸入一個開放的埠,以刺激它們的迷走神經。重要的是,小鼠還學會偏愛發生迷走神經刺激的食物和地點。
迷走神經不僅在傳遞消化訊號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一系列其他內感受訊號方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訊號會影響你的感受和行為。在人身上,迷走神經刺激可以改善學習和記憶,並且可以用於治療重度抑鬱症。
內感受意識的好處
你的身體利用外部和內部線索來調節你如何學習和做出關於食物的決定的能力,突出了你調節能量需求所涉及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過程。
較差的內感受意識與一系列功能失調的進食行為有關,例如飲食失調。例如,當內感受訊號(如飢餓感)無法觸發進食動機時,可能導致厭食症。或者,無法利用飽腹感來抑制美味食物的獎勵和愉悅後果可能導致暴飲暴食。
你的內感受訊號在調節你的日常飲食模式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假期期間,來自外部世界的許多壓力圍繞著飲食,例如擁擠的社交日程、順從的壓力以及過度放縱時的負罪感。在這個時候,培養與你的內感受訊號的牢固聯絡尤為重要。這可以幫助促進直覺飲食和更全面的飲食習慣方法。與其專注於外部因素並對你的飲食行為施加條件,不如享受當下,刻意品味每一口,併為你的內感受訊號發揮其設計的作用提供時間。
你的大腦進化到可以感知你當前的能量需求。透過整合這些訊號與你對食物環境的體驗,你既可以最佳化你的能量需求,又可以享受這個季節。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閱讀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