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縮小
平流層中的臭氧阻擋了來自太陽的致命紫外線,但過去在氣溶膠和其他產品中使用氯氟烴 (CFC) 已經削弱了這種保護。臭名昭著的“臭氧空洞”體現了這種破壞,該空洞每年在南極洲春季形成。(空洞被定義為臭氧厚度小於 220 杜布森單位——或者如果臭氧位於海平面 0 攝氏度時厚度小於 2.2 毫米。)歐洲航天局的 Envisat 衛星對空洞的測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臭氧層已經開始恢復。相反,天氣模式允許暖空氣混合到極地地區,從而限制了問題。
發生臭氧損耗的溫度下限:–78 攝氏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本十年臭氧層每年變薄的百分比:0.3
南極臭氧峰值損失,單位:公噸
2006年:4000萬
2007年:2770萬
空洞中的最小臭氧深度,單位:杜布森單位
2006年:100
2007年:120
空洞面積,單位:平方公里
2006年:2800萬
2007年:2470萬
北美洲面積,單位:平方公里
2425萬
來源:歐洲航天局公告,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