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並非生物學領域的“大爆炸”。 早在18世紀,一些研究人員就已經提出了類似的想法,其中包括查爾斯的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 基於已滅絕動物物種的化石,他早在1794年就提出,所有生命都起源於微小的、微觀的軟體動物。
在19世紀上半葉,法國博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提出了他的災變論。 根據該理論,化石表明動植物物種一次又一次地被洪水和其他自然災難摧毀,新的物種只有在那之後才會進化出來。
讓-巴蒂斯特·拉馬克(1744年至1829年)是居維葉災變論最尖銳的批評者之一,他確信所有生物都起源於簡單的生物,因此彼此相關。 各種物種僅僅是不同環境條件的結果: 因此,某些器官的過度使用會導致其強化和增大; 相反,不使用會導致其發育倒退,並最終消失。 由此獲得的特性會傳遞給後代。
拉馬克用長頸鹿的進化例子來說明他的理論。 它們的祖先是脖子較短的動物,它們一生都在努力夠到樹上鮮嫩的葉子。 透過不斷伸長脖子,它們的脖子變得越來越長,這一特性被傳遞給了它們的後代。 據說,長頸鹿的長脖子就是這樣經過幾代進化而來的。
另一方面,達爾文確信,這些特徵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因此,某些長頸鹿純粹是偶然地擁有了更長的脖子,從而在獲取原本無法獲得的食物來源方面,比同類中的其他成員更具優勢。 這些動物將這種“大自然的奇想”傳遞給了它們的後代,而它們的後代也因此能夠更好地度過食物匱乏的時期。 經過漫長的時間,長頸鹿憑藉長脖子生存下來並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