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與哲學家:道德如何進化
作者:弗朗斯·德瓦爾。編輯:斯蒂芬·馬塞多和約西亞·奧伯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6年
在乘坐“小獵犬號”航行一年半之後,查爾斯·達爾文才第一次親眼見到猿。1838年3月下旬的一個溫暖的日子,他站在倫敦動物園的長頸鹿館旁。動物園剛剛獲得了一隻名叫珍妮的猩猩。一位飼養員正在逗她——給她看一個蘋果,卻不肯遞給她。可憐的珍妮“像個淘氣的孩子一樣,仰面躺下,又踢又哭,”達爾文在給姐姐的信中寫道。
在航行後他寫的秘密筆記本中,達爾文從各個角度推測進化,包括情感方面,他對珍妮的發脾氣很著迷。成為一隻猿是什麼感覺?猩猩的挫敗感和我們的感覺很像嗎?她可能珍視某種是非感嗎?猿會因為飼養員違反規則——因為他不公平而感到絕望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人類至少已經滔滔不絕、滿腔熱情地交談了 5 萬年,而且可以合理地猜測,關於是非的爭論幾乎從一開始就在我們的對話中佔據重要地位。我們在 5000 年前開始記錄文字,我們最早的一些文字是道德規範。我們無數的經文和法律,我們的司法部、高等法院、低等法院和民事訴訟法院在生物世界中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我們人類發明了我們的正義感嗎?還是它是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原始情感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道德進化了嗎?
荷蘭出生的心理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靈長類動物學家弗朗斯·德瓦爾一生都在觀察猿猴的行為,主要是動物園裡的圈養群體。作為一名年輕的學生,他日復一日地坐在木凳子上,觀察阿納姆動物園的黑猩猩群體,長達六年。今天,他在埃默裡大學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亞特蘭大分校和其他動物園和靈長類動物中心的觀察哨觀察黑猩猩。他的工作,以及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道爾的工作,已將達爾文關於道德進化的猜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他記錄了成千上萬起黑猩猩的行為,在我們人類看來,這些行為既有權術性的,也有利他性的,甚至是高尚的。在他的科學論文和暢銷書中(包括《黑猩猩政治》、《我們的內在猿猴》和《善良本性》),他認為達爾文從第一次瞥見動物園裡的珍妮時就已正確。同情、共情、是非感是我們與其他動物共同擁有的情感;即使是人性的精華部分,即關心道德和正義的部分,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德瓦爾的最新著作《靈長類動物與哲學家》基於他在 2004 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中心所做的坦納講座。在這本書中,他試圖——就像他以前多次做過的那樣——駁斥對達爾文主義的一種流行的漫畫式解讀。許多人認為,為了善良、友善、行為得體、與他人和睦相處,我們必須超越我們的動物本性。外面的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或者,正如羅馬人所說,homo homini lupus,人是人狼(對於一個以母狼哺育嬰兒雙胞胎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為建國神話的民族來說,這是一個奇怪的諺語)。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達爾文的自封鬥牛犬,在他著名的講座《進化與倫理》中宣揚了這種黑暗、冷酷的生活觀。“社會的倫理進步並不取決於模仿宇宙程序,更不是逃避宇宙程序,而是與之抗爭,”他宣稱。在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伊萬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這一點: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我們就會迷失在道德混亂之中。“一切都被允許了。”德瓦爾稱之為“表面理論”。在這種觀點中,人類道德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覆蓋在一個沸騰的汙穢之甕上。
德瓦爾提醒我們,實際上,狗是群居動物,狼是群居動物,黑猩猩和獼猴是群居動物,我們自己也是“核心的社會性動物”。善良、慷慨和真誠的仁慈對我們來說就像卑鄙的感覺一樣自然。我們不必發明同情心。當我們的祖先開始寫下第一批行為準則、戒律、法律和誡命時,他們是在詳細闡述在他們出生前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前進化而來的情感。“與其說同情心是一個終點,”德瓦爾寫道,“不如說它可能是一個起點。”
德瓦爾指出,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和 60 年代,當動物心理學家談論“同情”和“共情”時,他們總是將這些詞放在引號之間。現在他想去掉引號。他描述了他最著名的證明動物關心公平的實驗之一。在實驗中,他讓成對的捲尾猴在籠子裡執行簡單的任務。對於成功完成每項任務,它們都會得到獎勵,有時是一片黃瓜,有時是一顆葡萄。所有的猴子都會為了黃瓜片而工作並吃掉黃瓜片,但它們更喜歡葡萄。如果一隻猴子一直得到黃瓜作為報酬,並且它可以看到隔壁籠子裡的夥伴得到葡萄,它就會像達爾文的珍妮一樣生氣。過了一會兒,猴子就會拒絕進食或將黃瓜直接扔出籠子。
德瓦爾對這一切都對嗎?在《靈長類動物與哲學家》的後半部分,他的論點受到了一系列評論員的批評,所有評論員都撰寫了關於進化倫理學的重要研究。他們引用了弗洛伊德、康德、休謨、尼采和亞當·斯密。他們圍繞著那對捲尾猴兜圈子
“當她的夥伴獲得葡萄時,捲尾猴拒絕黃瓜——她是在抗議不公平,還是隻是在等待葡萄?”哈佛大學亞瑟·金斯利·波特哲學教授克里斯汀·M·科斯加德寫道。
“當然,如果幸運的捲尾猴扔下葡萄,直到它的同伴也得到類似的獎勵,那將非常有趣!”哥倫比亞大學約翰·杜威哲學教授菲利普·基徹寫道。
他們意見不一致,他們討論,他們稍微爭吵,就像所有的靈長類動物和哲學家一樣。他們不僅闡明瞭永恆的倫理問題,還闡明瞭當前的擔憂,例如日內瓦公約和“為什麼普遍同情心如此脆弱”,正如德瓦爾在他的回應批評者的文章中寫道。到本書結尾,似乎很清楚,我們不能再將道德視為冷酷自私的動物身上某種文明的外衣,即使這種觀點可以追溯到達爾文去動物園之前很久。它的起源在於西方的原罪概念——當亞當和夏娃吃下他們的第一個蘋果時。
編輯推薦
重新思考一切:我的觀鳥冒險
作者:羅傑·托里·彼得森。編輯:比爾·湯普森三世。霍頓·米夫林出版社,2006年
鳥鳴:250 種北美鳴禽的歌聲
作者:萊斯·貝萊茨基。紀事書出版社,2006年
“重新思考一切”是彼得森在《觀鳥者文摘》中的月度專欄的標題,他從 1984 年一直寫到 1996 年去世。文摘的編輯湯普森選擇了 40 多篇專欄文章,並用彼得森自己的照片(這位偉大的博物學家對攝影的熱情幾乎與他對繪畫的熱情一樣高)進行了說明。這些是彼得森最健談的專欄文章,他在其中分享了他的觀鳥冒險經歷——從炎熱的塞倫蓋蒂平原(他在那裡用“裝滿大米的布袋”穩定了他的長鏡頭),到緬因州海岸冰冷的海水(他在那裡拍攝紀錄片時,他當時 80 多歲的船隻傾覆)。
人們想知道彼得森會對《鳥鳴》作何評價,《鳥鳴》是一本有聲讀物,它以非凡的清晰度播放了書中介紹的 250 種鳥類的歌聲。音訊元件內置於書中,有一個揚聲器和一個 LCD 顯示屏,並且非常易於操作。鳥鳴聲來自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的收藏,貝萊茨基的相關且簡潔的文字(他是一位野生動物生物學家和作家)以及四位不同藝術家創作的精美直白的彩色插圖對其進行了補充。但您購買這本書是為了聲音。彼得森很可能也會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