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障礙是否在史蒂夫·旺德和雷·查爾斯的音樂天賦中發揮了作用?一項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表明在黑暗中飼養的成年小鼠迅速發展出更敏銳的聽力,並且更擅長區分音高和頻率。這些改進與大腦的適應性變化有關,例如神經元之間連線的加強,而這些變化通常只發生在生命早期。
在他們今天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位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神經科學家李慧京和她的合作者選擇了兩組健康的成年小鼠。他們將第一組放在黑暗環境中一週,而另一組則暴露在自然光下。該團隊使用電極測量動物初級聽覺皮層(大腦中處理聲音是什麼、有多大以及來自哪裡的部分)神經元的活動。
研究人員向小鼠播放不同頻率和強度的聲音,並觀察它們的大腦細胞如何反應。李說,結果“表明,視覺剝奪動物的神經元可以‘聽到’比對照動物柔和得多的聲音”。“就識別音高而言,它們也具有更精細的辨別能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之前的研究發現,聽覺皮層的變化需要很長時間,並且早年失明的人比後來失明的人適應得更好。然而,該團隊的發現表明,成年人的大腦中可能會迅速發生一些改變,她說。“此外,”她補充說,“聽覺皮層的變化是透過突觸連線強度的變化實現的。這些變化以前被認為在成年人身上是不可改變的。”
感官補償
研究結果也為視覺障礙可以幫助音樂家的說法提供了一些依據。“有一些證據表明,如果你沒有視覺,你可以更好地定位聲音,”李說。但是,她補充說,對人類的研究要麼使用腦成像——無法獲得精細的細節——要麼觀察行為。“我們已經研究了神經元水平,併為這些功能變化如何在行為水平上發生提供了細胞基礎。”
小鼠的感官變化是暫時的,但這些發現可以向研究人員展示如何改善聾人的聽力。“很多人試圖透過人工耳蝸植入來恢復聽力。它們在年幼的兒童身上效果很好,孩子們可以完全康復,”李解釋說。“但是,即使使用這些裝置,完全失聰的成年人也很難恢復聽力。”她說,短暫的視覺剝奪可能有助於人們在接受植入物後學習處理聲音。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生物學家帕特里克·卡諾德指出,視覺剝奪對人類的影響可能與對小鼠的影響不同。“未來的工作將確定這種剝奪是否對人類有效。例如,雖然一週的剝奪對小鼠顯示出效果,但對於人類來說,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剝奪,”他說。
馬薩諸塞理工學院(位於劍橋)研究視覺的神經科學家帕萬·辛哈說,這一結果“有點令人驚訝”。他補充說,研究人員此前曾報告稱,失明的人類在聲音定位能力方面有適度提高,但基本的聽力閾值似乎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失明人類感官增強的證據相當初步。”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4年2月4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