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的宇宙:超越大爆炸》 作者:保羅·J·斯坦哈特和尼爾·圖羅克。 Doubleday出版社,2007年
大爆炸理論認為,空間和時間起源於140億年前一個熾熱、高密度的火球。保羅·J·斯坦哈特和尼爾·圖羅克(分別是普林斯頓大學和劍橋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認為,宇宙的演化是迴圈的;大爆炸大約每萬億年發生一次,產生新的星系、恆星、行星,以及可能存在的生命。他們表示,他們提出新理論的動機是,大爆炸理論需要越來越多的奇異元素——暴脹、暗物質、暗能量——才能與觀測結果相符。他們的概念仍處於初期階段,但他們說,現在撰寫一份報告可以讓他們透過直接參與的科學家的眼睛,捕捉正在發生的科學。
《思想的原料:語言作為洞察人性的視窗》 作者:史蒂芬·平克。 Viking出版社,2007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史蒂芬·平克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透過研究我們如何使用詞語來探索人性的奧秘,從預期的,如咒罵和影射,到令人驚訝的。例如,他說,介詞和時態觸及了我們關於空間和時間的概念。平克本人對語言的運用繼續受到讚揚(他曾兩次獲得普利策獎提名)。當斯蒂芬·科爾伯特在喜劇中心頻道的《科爾伯特報告》節目中,要求平克用五個詞準確解釋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時,他回答說:“腦細胞以模式放電。” 這本書延續了他一貫的風格,融合了有趣的想法和優秀的寫作,儘管不如他那句回答那麼簡潔。
《最初的詞語:追尋語言的起源》 作者:克里斯汀·肯納利。 Viking出版社,2007年
克里斯汀·肯納利是一位語言學家,她為公眾撰寫關於語言、科學和文化的文章,她將平克——及其合作者保羅·布魯姆——以及其他三位領先的語言研究者(諾姆·喬姆斯基、蘇·薩維奇-朗博和菲利普·利伯曼)的工作置於更廣泛的背景之下。她更廣闊的視角是語言的進化。她問道,語言是人類獨有的現象嗎?還是基因框架的產物,而我們與猿類和非洲灰鸚鵡等其他交流生物共享其中的一部分?在優雅的闡述中,肯納利帶領我們瞭解這些專家的工作,並逐步走向答案。
節選 《原子集市:核貧民的崛起》 作者:威廉·蘭格維舍。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社,2007年
調查記者威廉·蘭格維舍追蹤核武器的擴散,並將故事的焦點放在巴基斯坦科學家A·Q·汗身上,他從西方竊取了計劃和裝置,並將這項技術兜售給對西方利益懷有敵意的國家。
“當天下午,一小群與武器計劃有關的巴基斯坦人,當然包括A·Q·汗,聚集在查蓋的一個混凝土掩體中,面對七英里外選定的山脈。巴基斯坦後來報告說,五枚核彈被放置在測試隧道的內部,隧道在一個急轉彎處,位於山峰下方八百英尺處。這些炸彈是裂變裝置……含有高濃縮鈾……隧道用厚重的混凝土塞子密封。下午3點15分,一位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的技術人員……按下按鈕,說道:‘真主至大’——上帝是偉大的。在三十五秒的延遲之後(據說在此期間,一些觀察員進行了祈禱),山體隆起,自身籠罩在塵土之中。指揮所搖晃起來。當塵埃落定時,山體的顏色變成了白色。在宣佈這一訊息時,巴基斯坦聲稱總當量大致與印度的相當。當然,獨立分析師將實際當量降低了三分之二——但那又怎樣?遠在開羅,穆斯林在街頭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