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疑病症患者深信自己必有病

研究人員正在揭示一些人為何每天花費數小時在網上進行自我診斷的心理原因

科琳·埃布林在給六個月大的寶寶哺乳一天後,右乳上長出了發癢的紅色皮疹。病因是個謎。埃布林推測,可能是兒子餵奶時留下的抓痕感染了,或者可能是臭蟲咬了她。這位來自伊利諾伊州的36歲作家開啟筆記型電腦,在谷歌上搜索了自己的症狀。她發現的結果讓她震驚。第一個結果赫然顯示是炎性乳腺癌,“這把我嚇壞了,”埃布林說。其他診斷,如皮炎,可能性要大得多,但埃布林堅信自己體內有快速生長的惡性腫瘤。不久之後,她每天花三到四個小時在網際網路上閱讀關於乳腺癌的資訊。

埃布林正處於網路疑病症的折磨之中——這是一種技術驅動的疾病,驅使人們在搜尋引擎上反覆查詢自己的症狀。數百萬在網上尋求健康資訊的人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報告之後感到更加焦慮。然而,患有網路疑病症的人即使痛苦持續增長,卻矛盾地繼續搜尋。網路疑病症這個詞是媒體在近20年前創造的,是借鑑了更古老的醫學術語疑病症,後者指的是那些確信自己患有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疾病的患者。

由於網路疑病症從未被新增到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可診斷精神障礙列表中,因此無法獲得關於患有此症人數的可靠估計。但倫敦大學學院的心理學家歐因·麥克爾羅伊說,已知的是“網路疑病症有可能中斷你生活的許多方面。” 研究表明,它與抑鬱症有關,患者要麼過於頻繁地去看醫生,要麼因為害怕聽到壞訊息而去看得不夠。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科學家們開始定義網路疑病症,並梳理其心理根源。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但研究人員正在揭示對是什麼驅動人們從事一種主要導致不快樂的行為的新見解。一個關鍵發現是,無情的搜尋,最重要的是,是為了獲得個人安全的保證——而網際網路本質上無法提供這種保證。   

思考關於思考

貝勒大學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弗格斯是尋求保證行為的先驅研究者。他將網路疑病症與功能失調的元認知信念網路聯絡起來,元認知信念實際上只是關於思考的想法。每個人都有這類信念系統。例如,相信反覆思考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會帶來深思熟慮的結果是正常的。但在網路疑病症中,元認知信念會變成一種精神陷阱,將人們束縛在線上健康內容上。

弗格斯與他在倫敦南岸大學的學術心理學家合作者馬坎託尼奧·斯帕達一起表明,網路疑病症中的元認知信念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具有較長診斷史的焦慮症的元認知信念重疊。例如,患有健康焦慮症的人會不理性地擔心自己患有嚴重的疾病,並對擔憂在維持其情緒和身體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持有不恰當的觀點。這些迴圈信念可以是積極的(例如:擔心醫療問題將有助於我在為時過晚之前做好準備)或消極的(我的擔憂正在失控,它正在讓我生病)。即使在他們的擔憂消退後,患有健康焦慮症的人最終也會開始擔心他們對自己的醫療狀況擔憂不夠,從而再次觸發迴圈。弗格斯說,正是這些相同的功能失調的信念系統“將網路疑病症患者送回電腦前進行長時間的會話。”

弗格斯和斯帕達在2018年發表的研究進一步將網路疑病症與強迫症(OCD)的特徵聯絡起來。患有強迫症的人認為,執行儀式性行為會減輕他們的焦慮,他們會進行這種儀式直到達到預定的閾值或停止點。弗格斯和斯帕達發現,類似的元認知信念推動了網路疑病症的線上搜尋習慣。個人儀式性地搜尋健康資訊以消除他們的焦慮,並且只有當他們覺得搜尋已充分減少了他們對自身健康狀況的不確定性時才會停止。“他們真正尋找的是對不會發生任何壞事的保證,”弗格斯說。

不幸的是,線上健康內容過於多樣化和衝突,無法提供確定性。因此,患者不斷尋找。知道應該信任誰在網上幾乎等同於一場猜謎遊戲。埃布林說,引發她最初對炎性乳腺癌恐懼的網站看起來很權威。“我學得越多,我就越找到理由相信我的最壞情況是正確的,”她解釋說。“我忽略了本應讓我放心的資訊——例如該疾病的罕見性——而是專注於證實我懷疑的資訊。”

逃離陷阱

目前網路疑病症的治療方法包括抗抑鬱藥、談話療法和正念訓練,儘管一種療法相對於另一種療法的相對益處尚不清楚。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的心理學家羅賓·貝利認為,該病症必須得到更充分的定義,臨床研究才能開始進行。但貝利說,適當的療法可以借鑑用於治療其他焦慮症的相同原則。例如,健康焦慮症傳統上使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治療,這種療法鼓勵人們質疑導致他們相信自己有危險醫療問題的證據。貝利說,健康焦慮症的認知行為療法可能持續30周或更長時間。

或者,治療師可以嘗試元認知技術,將重點從感知的健康威脅轉移到圍繞它的擔憂上。鼓勵個人“觀察”關於疾病或受傷的想法,而不讓它們在情感上侵入。或者他們可能會將他們的健康擔憂推遲到一天中的預定時間。貝利說,在網路疑病症的背景下應用,元認知方法將鼓勵人們質疑上網以緩解焦慮的心理價值,“當他們自己經驗的證據表明它具有相反的效果時。” 

埃布林找到了一條出路。在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專門討論炎性乳腺癌的聊天室裡,太害怕去急診診所之後,埃布林終於去看了一位初級保健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沒有癌症。相反,她患了鵝口瘡——一種良性疾病,透過抗真菌治療很快就好了。埃布林說,值得注意的是,鵝口瘡從未出現在她的任何谷歌搜尋結果中,這反映了網際網路作為自我診斷工具的缺陷。

埃布林承認自己一生都在與焦慮作鬥爭,並說她仍然容易發作網路疑病症,她知道網路疑病症會對她的生活造成比任何引發它的健康疾病更大的破壞。  “如果你擔心,偶爾去看一次醫生不應該感到尷尬,”她說。“那是正常的。如果你正處於焦慮或恐慌之中,你也需要醫生。不要害怕尋求精神或身體健康方面的幫助。永遠不要為此感到羞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