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號探測器聚焦火星過去棲息地痕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好奇號探測器將於8月5日太平洋時間晚上10:31開始首次直接搜尋火星上適宜居住的環境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所有的科學都始於星際迷航模式:前往無人之境,在事先不知道可能會發現什麼的情況下探索新事物。隨著研究人員完成初步調查並積累了長長的問題清單,他們轉向福爾摩斯模式:制定具體的假設並開發驗證方法。火星探索即將進行這種轉變。軌道飛行器已經繪製了地理特徵和成分的全球地圖,著陸器已經拼湊出該行星地質歷史的概貌。現在是時候變得更加精細了。

我們的團隊基於火星曾經是一個宜居星球的假設,建造了火星科學實驗室,也稱為好奇號探測器。該探測器攜帶一個分析實驗室,用於驗證該假設,並查明我們認為該星球曾經擁有的早期溫和環境發生了什麼。廣義而言,宜居環境擁有水、能量和碳。過去的探測任務側重於第一個要求,並證實火星曾經擁有——並且偶爾仍然擁有——液態水 [參見 Jim Bell 撰寫的“紅色星球的水世界”;《大眾科學》,2006 年 12 月]。這些任務還發現了地球化學梯度的跡象,這些梯度可以為新陳代謝提供能量。但還沒有任何任務發現以可能適合生命的形式存在的碳。

像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的雙子座維京號著陸器一樣,好奇號攜帶了一臺氣體色譜儀/質譜儀,能夠感知有機化合物,無論其起源是生物的還是非生物的。然而,與維京號不同的是,好奇號是可移動的,並且降落在一個更有希望的地點。該任務的目的不僅僅是找到碳本身,更重要的是發現如何進行搜尋。即使在地球上,我們也不完全確定如何從深層地質記錄中搜尋儲存下來的生物特徵。矛盾的是,使如此多環境適宜居住的特性——水、氧化劑以及化學和溫度梯度——也往往會破壞有機化合物。古生物學家已經學會尋找有助於儲存的罕見情況,例如有利於極早期礦化的地球化學條件。二氧化矽、磷酸鹽、粘土、硫酸鹽以及較不常見的碳酸鹽都已知會在沉澱時包裹有機物。軌道飛行器已經繪製了好奇號著陸點某些礦物質的地圖,這將指導其巡視。

更多探索

《火星 3D:探測器視角的紅色星球》。吉姆·貝爾。斯特林出版社,2008 年。

《火星上的水之外》。John Grotzinger,《自然地球科學》,第 2 卷,第 231-233 頁;2009 年 4 月。

《蓋爾隕石坑地層記錄揭示的火星古氣候》。R. E. Milliken、J. P. Grotzinger 和 B. J. Thomson,《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第 37 卷,文章編號 L04201;2010 年 2 月 19 日。

火星科學實驗室網站:http://marsprogram.jpl.nasa.gov/msl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07 Issue 1此文章最初以“好奇號探測器聚焦火星過去棲息地痕跡”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7 卷第 1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72012-44npUzuBIuqID4k6ybCvk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