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打聽前任的新戀情、閱讀負面的網路評論,以及做其他明顯會痛苦的事情?根據《心理科學》雜誌最近的一項研究,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就需要解決不確定性。這項新研究表明,求知慾非常強烈,以至於人們即使明知答案會帶來傷害,也會尋求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一系列的四個實驗中,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和威斯康星商學院的行為科學家測試了學生們為了滿足好奇心而讓自己暴露於厭惡刺激的意願。在其中一項試驗中,每位參與者都看到了一堆筆,研究人員聲稱這些筆來自之前的實驗。玄機在於?一半的筆在點選時會產生電擊。
27 名學生被告知哪些筆是帶電的;另有 27 名學生只被告知有些筆是帶電的。當單獨留在房間裡時,不知道哪些筆會電擊他們的學生比知道會發生什麼的學生點選了更多的筆,也遭受了更多的電擊。隨後的實驗用其他刺激物複製了這種效應,例如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和令人厭惡的昆蟲照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該論文的合著者、芝加哥大學的克里斯托弗·西說,發現的驅動力深深根植於人類,與對食物或性的基本驅動力相當。好奇心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良好的本能——例如,它可以帶來新的科學進步——但有時這種探究可能會適得其反。“好奇心會驅使你做出自我毀滅的事情,這種洞察力是深刻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和心理學教授喬治·洛溫斯坦說,他是好奇心科學研究的先驅。
然而,病態的好奇心是可以抵制的。在最後一項實驗中,那些被鼓勵預測自己在觀看令人不快的圖片後的感受的參與者,不太可能選擇觀看這樣的圖片。這些結果表明,提前想象順應好奇心的結果,可以幫助確定是否值得付出努力。“思考長期後果是減輕好奇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的關鍵,”西說。換句話說,不要閱讀網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