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殺行動殃及幼年虎鯊以及目標物種 [影片]

來自澳大利亞備受爭議的鯊魚撲殺行動的照片顯示,被放生的虎鯊也在死亡——既有捕獲的壓力,也有不當處理的原因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西澳大利亞州漁業部聘請商業漁民進行一項備受爭議的鯊魚誘殺行動,該行動於一月開始,本應只殺死超過三米的鯊魚。而體型過小的鯊魚,在誘殺行動最初幾周佔總漁獲量的 75%,實際上已被放生。然而,當地環保活動家團隊拍攝的照片和影片顯示,許多被放生的體型過小的動物,主要是虎鯊,仍在死亡。活動家們反對這項誘殺行動——表面上是為了減少對人類的襲擊——因為他們說,這種努力並不能降低游泳者的風險,而且對鯊魚種群造成了太大的傷害。

觀察員之一安迪·科爾比講述了他監測誘殺行動時看到一條體型過小的虎鯊被放生的情景:“它朝觀察船遊了一小段距離,然後翻過身,沉入海底,”他回憶道。“20 分鐘後,它仍然仰面朝上,虛弱地張著嘴 [張開和閉合嘴巴]。”

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萊利·艾略特一直在觀察誘殺行動,他說,多達 70% 的被放生的體型過小的鯊魚在被放生後會沉入海底。包括科爾比和艾略特在內的一些志願者一直在冒著受傷的風險,試圖拯救垂死的鯊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漁業科學家將這種損失稱為“放生後死亡率”,這是休閒捕撈和放生以及商業活動中意外捕獲受害者或兼捕的常見結果。“捕獲造成的生理壓力和傷害可能是致命的,無論是直接致命,還是在捕獲事件發生後的數小時和數天內致命,”新英格蘭水族館研究主任約翰·曼德爾曼說。“因此,即使是一條看起來狀況良好而被丟棄並遊走的魚,一旦回到海洋中,仍可能死亡。” 在誘殺行動中,一些放生後死亡率源於被魚鉤固定住的鯊魚被更大的鯊魚捕食,但大部分可能源於捕獲壓力和漁民的不當處理。
 


最近對捕獲壓力和放生後死亡率的科學研究發現,如果處理得當,虎鯊的死亡率極低。曼德爾曼指出,對於延繩釣——它透過漂浮線末端帶有魚餌的魚鉤來吸引鯊魚——影響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浸泡時間”,即動物在被放生前在線上的時間。在西澳大利亞州,延繩釣被部署後,整夜無人看管,時間非常長。曼德爾曼解釋說,當受害者被鉤住時,它們無法自由移動,這限制了它們的呼吸能力。當鯊魚試圖逃脫時,它們會變得精疲力竭。此外,他指出,身體對捕獲的初始反應會提高組織中的酸水平,這樣做可能會擾亂動物的心臟、神經系統或兩者的功能。

觀察員抱怨說,受聘進行誘殺行動的漁民也沒有遵循西澳大利亞州漁業部自己的“捕獲護理”檔案中提供的關於如何安全處理和放生魚類的基本指南。該指南指出,“如果您鉤到不需要的或體型過小的魚,請花時間按照以下步驟輕輕放生:如果可能,避免將魚從水中提起以取下魚鉤……溫柔地對待魚以減少壓力和傷害。” 然而,在實踐中,觀察員的報告顯示,體型過小的鯊魚被高高地提起出水面,並且被粗暴地處理。如果更頻繁地檢查延繩釣,並遵循這些簡單的指南,那麼更多被放生的鯊魚可能會存活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