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尖銳的哭聲劃破空氣。很快,一隻擔心的母鹿接近聲音的來源,期望找到她的小鹿。但是聲音來自揚聲器系統,而且叫聲根本不是小鹿的。那是一隻幼年海狗的叫聲。
生物學家溫尼伯大學的蘇珊·林格爾和中西部大學的托比亞斯·裡德正在進行聲學實驗,他們推斷,由於鹿和海豹不生活在相同的棲息地,母鹿不應該知道幼年海豹的尖叫聲聽起來是什麼樣的。那麼,為什麼母鹿會做出擔憂的反應呢?
在兩個夏天裡,研究人員用各種幼年哺乳動物的哭聲的修改錄音——包括非洲大羚羊、旱獺、蝙蝠、海狗、海獅、家貓、狗和人類——來對待加拿大農場裡的騾鹿和白尾鹿群。透過觀察母鹿的反應,林格爾和裡德發現,只要基頻類似於它們自己幼崽的叫聲,這些母鹿就會像在尋找自己的後代一樣接近揚聲器。這種反應表明,大多數幼年哺乳動物的哭聲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共通之處。(母鹿對白噪聲、鳥叫聲或郊狼的吠叫聲沒有表現出關注。)林格爾和裡德在10月份的《美國博物學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此前曾提出,不同動物在相似經歷(例如,當它們感到疼痛時)中發出的聲音會具有共同的聲學特徵。“作為人類,我們經常‘感受’到幼年動物的哭聲,”林格爾說。這種同情心可能產生,因為哺乳動物在聲音上以相似的方式表達情感。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研究交流進化的心理學家大衛·雷比對這些發現並不感到驚訝。從幼崽的角度來看,吸引任何可能增加其生存機會的潛在看護者是有利的。雷比說,對於父母來說,“對任何模糊地類似於幼崽遇險呼叫的聲音做出反應可能更有利。” 如果涉及到捕食者,父母不能浪費時間來決定需要幫助的幼崽是否是自己的。忽視哭聲的代價太高了。
這些結果也可能解釋野外跨物種收養的一些案例。林格爾說,如果一位母親最近失去了自己的幼崽,並且仍然有母性激素在迴圈,那麼當她聽到幼崽的叫聲時,她可能會準備好照顧一個幼崽——無論它看起來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