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大眾科學》專欄“育兒科學”的一部分。欲瞭解更多資訊,請點選此處。
凌晨 3 點,我七個月大的女兒還是不肯睡覺。她不想吃母乳。當我給她奶瓶時她哭了。我抱著她輕輕搖晃,輕聲唱著 The Cure 樂隊的《Just Like Heaven》。但也沒用。
我嘆了口氣,把她放回嬰兒床,離開了房間,並將手機定時器設定為 15 分鐘。鬧鐘響後,我會再去看看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示支援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正在對我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
睡眠訓練已成為育兒對話的雷區,雙方都有激烈的擁護者和反對者。有些人聲稱這是一個奇蹟。另一些人則將其比作酷刑——對嬰兒和父母都是如此。還有一些人則不相信它真的會“奏效”。
睡眠訓練是任何行為干預的總稱,旨在提高兒童獨立入睡和保持睡眠的能力,通常與嬰兒(一歲以下)的睡眠有關。其理念是避免強化寶寶在睡前透過哭鬧和叫喊來尋求關注,最終讓這些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或消失。做法各不相同,從設定結構化的就寢時間程式到通常所說的“哭出來”(被認為是完全消退法),即看護人讓寶寶哭到睡著。我的家人選擇了一種費伯法(稱為循序漸進消退法),即最初在寶寶哭鬧時安慰她,但逐漸增加她哭鬧和我們介入之間的時間間隔。
父母可能出於多種原因不尋求或接受有關兒童睡眠訓練的建議。對忍受哭鬧的恐懼或對與寶寶建立聯絡的擔憂通常被認為是父母進行睡眠訓練的主要障礙。相互矛盾的資訊比比皆是,一項研究發現,關於睡眠的育兒建議書籍的作者背景廣泛,近一半缺乏醫學、諮詢或學術研究方面的專業資格;這些書籍的建議也差異很大,有些贊成完全消退法,另一些則反對。
總體而言,證據表明,睡眠訓練(廣義定義)在解決睡眠困難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多項綜述總結了所有關於睡眠訓練的現有研究,表明這些做法可以改善兒童的睡眠,從六個月以下到五歲的兒童。“哭出來”尤其有效,儘管證據支援一系列做法,這些做法在父母想要容忍多少哭鬧方面有所不同。
儘管有證據,但也許您仍然有一個疑問困擾著您:如果我讓我的寶寶受苦只是為了自己能睡一會兒,我是一個壞父母嗎?
我在這裡是為了說服您,睡眠不是奢侈品,對睡眠的渴望絕非自私。
在嬰兒生命的第一年,睡眠不足與母親患產後抑鬱症的風險增加有關,這種情況影響了大約六分之一的女性。產後抑鬱症可能包括悲傷、內疚和對日常事物缺乏樂趣的感覺,使母親難以照顧自己和孩子。更糟糕的是,抑鬱症會導致失眠,從而加劇抑鬱症,形成可怕的惡性迴圈。當母親抑鬱時,嬰兒的睡眠也會更差。此外,當母親睡眠不足時,其他看護人也會受苦:一項研究發現,當母親在產後六個月睡眠不足時,父母雙方在六個月後都報告了更多的抑鬱症狀。
對於一些母親來說,獲得充足的睡眠可能事關生死。自殺是新母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睡眠困難會加劇患有產後抑鬱症的母親的自殺念頭。
睡眠訓練可能有助於打破這種迴圈。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最大規模的研究之一,以評估睡眠訓練對 300 多個家庭的長期影響。母親被隨機分配到接受睡眠訓練實踐指導或在嬰兒 8 至 10 個月大時接受醫療團隊的常規護理。與兒童10 個月、12 個月和兩歲大時相比,接受睡眠訓練的母親的抑鬱症狀較輕。與其他兒童相比,這些兒童的睡眠困難也較少。
其他研究以嚴謹的方式評估了睡眠訓練和產婦心理健康,結果各不相同。一些研究發現,它與降低產婦抑鬱症有關,而另一些研究則沒有。研究人員以多種方式定義睡眠訓練,因此很難知道特定方法在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方面是否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睡眠訓練的好處可能特定於嬰兒和幼兒時期。那些相同的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當孩子六歲時,嬰兒時期的睡眠訓練與產婦心理健康之間不再存在關係。事實上,當孩子六歲時,八個月大的睡眠訓練似乎對一系列結果沒有影響,包括孩子與父母相處得如何以及孩子的行為問題。這是個好訊息:睡眠訓練似乎對兒童或父母沒有長期的負面影響。
睡眠訓練不能治癒抑鬱症。如果您作為新手父母遇到困難,接受受過產後問題或失眠症方面培訓的心理健康護理提供者的支援可能至關重要。此外,可能還有醫療、實踐或個人原因導致睡眠訓練不符合您家庭的最佳利益。某些睡眠訓練方法可能不適用於有健康需求的孩子,他們需要特定的夜間餵養方案,或者當寶寶與兄弟姐妹或家人同住一個房間時也不實用。您是否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與您作為父母(或個人)的價值無關。我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母親,因為我對我的孩子進行了睡眠訓練,如果您不進行睡眠訓練,您也不是一個過度放縱或軟弱的母親。
當我們爭論諸如睡眠訓練等安全有效的育兒選擇時,我們正在延續一個神話,即成為好父母的要素是犧牲——犧牲我們的心理健康、我們的偏好、我們的睡眠。這些爭論讓我們不必要地質疑我們作為父母的價值,而也許我們為心理健康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對我們的育兒能力更有信心。事實上,一項研究發現,當母親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即,她們認為自己作為父母做得很好)時,她們的心理健康與孩子的睡眠質量無關。
這就是睡眠訓練給我的最令人驚訝的禮物:信心。對我自己作為新手母親的信心,以及我的需求與寶寶的需求並不直接衝突的觀念。我學會了停止讓我對成為“好媽媽”(無論那意味著什麼)的不安全感,欺負我,讓我認為我的心理健康無關緊要。
我希望所有父母都能這樣。還有,祝大家晚安好夢。
我的手機響了。我的女兒仍然醒著,哭著。我深吸一口氣。我走了進去,安慰了她,親吻了她的小額頭,然後把她放回嬰兒床。我再次設定了手機定時器,這次是 20 分鐘。她睡著了。最終我也睡著了。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