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科動物(包括烏鴉、渡鴉、喜鵲、禿鼻烏鴉和寒鴉)的智力可與猿類和海豚相媲美。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關於烏鴉社會推理能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為了解我們自身的人際交往智慧如何進化提供了線索。
最近的一個焦點是這些鳥類如何對人類面孔的視覺做出反應。例如,洪堡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芭芭拉·克盧卡斯及其同事在四月份的《動物行為學》雜誌上發表的一份報告稱,當一個走近的人直接看著它們時,烏鴉比當一個人目光移開時更快地飛向天空。研究人員在西雅圖地區的三個地點走向烏鴉群,他們的眼睛要麼盯著鳥,要麼盯著遠處的某個點。當走近的人看著它們時,烏鴉更早地散開,這與其他無論人做什麼都會避開人的動物不同。
克盧卡斯推測,無視目光移開的人類是適應大城市生活的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事實上,許多研究表明,烏鴉能夠相互學習安全行為。例如,華盛頓大學的約翰·馬茲魯夫(他是上述克盧卡斯論文的合著者)使用戴面具的研究人員來測試烏鴉的學習能力。他和他的同事戴著兩種面具中的一種進入西雅圖的公園。戴著一種面具的人捕捉鳥類;其他人只是路過。五年後,科學家們戴著面具回到公園。最初在捕捉現場的鳥類記住了哪種面具對應捕捉——並且它們將此資訊傳遞給了它們的幼鳥和其他烏鴉。所有的烏鴉都對看到戴著捕捉面具的研究人員做出反應,立即群起攻擊並尖叫。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馬茲魯夫表示,儘管人類認為這種社會學習是理所當然的,但它在認知上是複雜的,並且在動物王國中很少見。“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是一回事,觀察到這種情況發生在其他個體身上並推斷它可能發生在您身上是另一回事,”他解釋道。
烏鴉使用與人類相同的大腦視覺通路來識別人臉。2012 年的一項使用 PET 掃描的研究發現,當烏鴉看到它們與威脅或關懷聯絡起來的人臉時,它們的大腦杏仁核、丘腦和腦幹(與情緒處理和恐懼學習相關的區域)的活動增加。為了應對威脅性面孔,調節感知、注意力和逃跑的區域也亮了起來。
與人類大腦活動的相似性以及總體社會智慧方面的相似之處意義重大,因為它們可能是在我們最後一個共同祖先存在於 3 億年前之後進化而來的。這將使我們物種的相似性成為趨同進化的案例,即兩個截然不同的生物體獨立發展出相同的特徵。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烏鴉專家亞歷克斯·泰勒說:“進化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相同的解決方案。”
鳥類的非凡能力
工具製造者
來自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啄木鳥雀可以使用樹枝從樹皮中撬出昆蟲。
KEA 鸚鵡是敏銳的問題解決者,可以使用棍子和繩子將食物推或拉到夠得到的地方。
鳥類交流
一隻名叫 Alex 的非洲灰鸚鵡學會了 100 多個單詞的詞彙和 35 個以上物體的標籤。它可以正確地在句子中使用單詞,說“不”、“過來”、“我要香蕉”和“想回去”,當它厭倦了測試並想回到籠子裡休息時。
西伯利亞松鴉可以調節它們的警報叫聲,以警告同伴附近的鷹是棲息、搜尋獵物還是攻擊。
食物習性
渡鴉可以分享關於動物屍體位置的資訊。
非洲蜜嚮導引導人類到包含蜂巢的蜂巢。當它們不知情的同謀撬開蜂巢時,鳥類會搜尋剩餘的食物。
叢鴉具有很強的空間記憶,可以重新找到它們親眼目睹其他人隱藏的食物。
視覺技能
鴿子可以學會區分畢加索的畫作和莫奈的畫作。
與烏鴉一樣,喜鵲可以從成千上萬張面孔中認出特定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