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包在臺風海燕響應中走向主流

救援機構已利用線上志願者繪製菲律賓受災地區的破壞地圖

在11月8日颱風海燕襲擊菲律賓後,一支志願者隊伍動員起來,夜以繼日地工作,以幫助指導救援工作。但他們並非身處現場。相反,他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公民,他們迅速分析衛星影像和其他資料,生成地圖,為救援機構提供寶貴的眾包資訊。

眾包災難響應,在幾年前還非正式且往往是雜亂無章的,現在變得更加有組織,並被官方人道主義組織所接受,並融入救援行動中。由於線上地圖工具的出現,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網路的日益普及,以及手機的普及,志願者的努力成倍增加。一系列志願者團體正在湧現,他們與傳統的救援組織緊密合作,為災難響應做出貢獻。

這種更緊密的合作在對海燕的響應中顯而易見,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OCHA)首次部署了專門負責協調眾包地圖繪製與志願者團體的官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數字人道主義者
以人道主義開放街道地圖團隊(HOT)為例,該團隊是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和菲律賓紅十字會在臺風海燕登陸前一天正式委託的十個數字志願者組織之一。HOT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非政府組織,於2009年啟動。當第二年海地發生地震時,它在幾天內生成了最佳的破壞地圖——因此引起了救援組織的嚴重關注。

在海燕之後,包括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和醫療援助組織無國界醫生(也稱為Doctors Without Borders)在內的許多救援組織已進入菲律賓,並隨身攜帶了來自82個國家的1,000多名OpenStreetMap志願者不斷更新的該國地圖。

HOT團隊已使用衛星和航空影像以及其他地理資料集來提供帶有超過200萬個註釋和要素的地圖,例如損壞和完好的建築物、被阻塞和暢通的道路以及醫院等關鍵基礎設施的位置。

“HOT能夠數字化受災區域,以便為地圖繪製產品提供基礎層的速度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負責監督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在菲律賓的災難眾包活動的安德烈·維裡蒂說。

維裡蒂是數字人道主義網路(DHN)的聯合創始人,該網路是一個由16個志願者技術組織組成的傘式組織,於2012年成立,旨在充當這些組織與傳統人道主義組織之間的介面。數字人道主義網路彙集了地理資訊系統、線上地圖繪製、資料分析和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它還開發了使用者友好的工具,使未經培訓的志願者也能夠為響應做出貢獻。

另一個組織,即待命工作組,已利用超過100萬條推文、簡訊和其他社交媒體物件來跟蹤正在發生的災難,並繪製破壞、基礎設施和使用者需求的地圖。該工作組使用MicroMappers,這是一套為災難響應工作而設計的應用程式,於9月啟動,它使任何人都可以例如標記推文或照片以表明它們指示基礎設施損壞或人口流離失所。

社交媒體資料比HOT地圖噪聲更大,並且對它們的分析不太直接。MicroMappers使用了經過訓練的機器學習軟體來識別與救援響應相關的推文,這使需要手動標記的推文數量減少了約80%,並減少了志願者的工作量,多哈卡達計算研究所的帕特里克·邁爾解釋說,他幫助開發了MicroMappers。該技術的beta版本計劃在本週於內羅畢舉行的第五屆年度危機地圖繪製者會議上正式釋出。

協調一致的響應
維裡蒂說,儘管這些社交媒體工具提供了額外的資訊,但仍需要更多工作才能將其整合到救援響應中。

諸如國家航天局和商業衛星影像提供商等老牌機構生成了災難響應中地圖繪製者所需的大部分地理和影像資料集;根據《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其中一些資訊是免費共享的。

例如,一些最佳的衛星影像事件前和事件後分析是由歐盟的哥白尼應急管理服務(GIO-EMS)生成的,該服務在海燕登陸後36小時內釋出了其第一批影像。它對事件前和事件後圖像的比較提供了受災最嚴重的塔克洛班市的詳細破壞評估地圖。

位於義大利伊斯普拉的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地球空間應急管理行動小組負責人吉多·勒莫因說,這些機構希望自動化分析,例如,以近乎即時的速度檢測單個建築物的損壞程度。但目前,這些任務仍然需要人們目視檢查和標記影像——這就是眾包可以提供巨大幫助的地方,他說。

勒莫因說,眾包地圖繪製工作代表了一種“關鍵的技術變革”。“它們正變得更加成熟,並與已建立的災難響應機制進行了更好的協調。”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本文於2013年11月20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