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亞洲最廣泛的幹細胞研究,尤其注重推動創新型成人幹細胞療法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雖然很難找到將中國快速發展的幹細胞專案彙總在一起的統計資料,但該國至少有300名研究人員在該領域工作,分佈在30個不同的機構中。
英國貿易和工業部去年年底派出的一個代表團考察了亞洲的幹細胞研究,並參觀了十幾個中國實驗室,結論是:“我們看到的每個實驗室的設施、資金和人員配備水平至少與英國同類中心一樣好,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好”。中國幹細胞實驗室擁有大量積極性很高的初級員工,其中許多人曾在歐洲和北美接受過研究生培訓。曾在國外工作過的高階研究人員正在提供強有力的領導,但中間似乎存在一個暫時性的缺口,即在西方科學研究中作為背景的博士後科學家群體中。中國有一些初步的幹細胞公司,但商業化仍處於早期階段。
與亞洲其他地方的同行一樣,中國幹細胞研究人員受益於一種在道德和監管方面總體上比最寬鬆的西方國家更有利於幹細胞研究的環境。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公法教授吉內瓦·理查森說:“胚胎的地位與英國相似,但中國的監管操作相對寬鬆。“中國大多數胚胎幹細胞研究團隊都使用新鮮胚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中國在胚胎幹細胞研究方面表現出色,該國至少建立了10條胚胎幹細胞系,並且正在進行治療性克隆。“中國比西方國家更容易獲得人類卵母細胞,而且核移植技術非常出色”,愛丁堡的幹細胞科學公司執行長彼得·芒特福德說。“有很多非常靈巧的手可以用來操作那些微小的點[人類卵子]”。
但中國的主流仍然是成人幹細胞研究。“中國非常注重臨床轉化,這比美國或歐洲更容易被接受”,倫敦國王學院的斯蒂芬·明格說。“治療將比西方更快地推進”。
一個生動的例子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朱建虹。他正在研究從遭受開放性頭部傷口的患者暴露的腦組織中提取的成人神經幹細胞。(一個典型的當地例子是“筷子傷”,即一根帶刺的竹筷子在爭吵中(通常透過眼眶)被推入頭部;當筷子被拔出時,會有足夠的腦組織粘在筷子上,成為神經幹細胞的來源。)朱建虹在臨床試驗中獲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其中八名患者的神經幹細胞被培養並移植回受傷部位;他們的表現明顯優於另外八名接受了開顱手術但沒有進行細胞移植的對照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