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學界認為,目前市場上任何機器人都不太可能讓您保持超過10小時的注意力。(實際上,如果您有一個在壁櫥架子上積灰的機器狗,您可能已經知道了。)
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個閾值即將被打破——至少如果與機器互動的是孩子們。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兩英尺(61釐米)高的金屬人在五個月的時間裡,斷斷續續地與一群18至24個月大的孩子相處後,很容易贏得了他們的喜愛。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的機器人技術已經非常接近於實現與人類幼兒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自主連線和社交,”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QRIO是一個被程式設計了大量社交功能的機器人,在五個月的觀察期內,它被放置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幼兒教育中心45次。在前27次會話中,機器人被允許使用其全部程式設計的社交行為。此外,控制器可以向人形機器人傳送命令,提示它揮手、跳舞、坐下、站立等等(儘管提示和機器人做出動作之間存在滯後時間)。
在最初的11次會話中,孩子們開始越來越多地與機器人互動,並將其視為同伴而非物體。當研究人員在QRIO的行為庫中添加了一個新行為時,社交活動的水平顯著提高:如果孩子觸控人形機器人的頭部,它會發出咯咯的笑聲。
“這種偶然性加上咯咯笑的積極反應,清楚地向孩子們表明,機器人對他們做出了回應,並且經常被用來發起互動,”該研究的合著者田中史秀說,他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神經計算研究所和索尼智慧動力學實驗室公司的研究員。
在實驗中途的15次會話中,QRIO被程式設計為重複跳同一首歌,而不是與孩子們互動。在這些試驗中,孩子們對這個友好的自動裝置變得不那麼感興趣了。然而,在最後三次會話中,QRIO可以再次釋放其全部社交能力。
田中和他的同事主要根據孩子們觸控機器人的位置來評估社互動動的質量。在大部分觀察期間,泰迪熊和一個名為Robby的無生命玩具機器人陪伴著QRIO。泰迪熊是第一個被引入的,在機器人引入之前非常受歡迎。但是當QRIO和Robby出現時,這個毛絨玩具就被冷落了。儘管孩子們經常粗暴地對待Robby,但他們最終開始以類似於他們彼此觸控的方式觸控QRIO——主要是在它的手臂和手上。
他們唯一一次偏離這種行為是在QRIO被程式設計為發出咯咯笑聲時,這時他們經常撫摸它的臉和頭。另一個表明小人類將機器人小孩視為同伴的跡象是,當QRIO沒電了並躺下好像要小睡時,他們的反應方式:一些孩子會試圖喚醒它並幫助它站起來,而另一些孩子會用毯子蓋住它。
“我們的工作表明,在幾分鐘的時間尺度上整合的觸控是社交聯絡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指標,”田中說。“人類大腦可能會使用類似於這種指標的東西來評估其自身的社會幸福感。”他補充說,像QRIO這樣的社交機器人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並協助教師進行早期學習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