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新孢黴素滴鼻可以預防新冠病毒嗎?

人們或許很快會有一種出乎意料的熟悉工具來預防病毒感染:一種常見藥膏中的抗生素

A tube Neosporin in a basket

莊生公司新孢黴素品牌抗生素藥膏管裝。

Daniel Acker/彭博社透過蓋蒂圖片社

新冠疫情早期,有些人想知道在新孢黴素塗抹在鼻腔內部是否可以保護他們免受這種可怕的新病毒的侵害。

考慮到這種常用藥膏含有抗生素,其目標是細菌而非病毒,這令人驚訝。但這個想法可能有些道理,儘管科學家們還不準備鼓勵任何人開始在新孢黴素滴鼻。4月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上的早期研究將齧齒動物實驗與少量人體初步測試結果相結合,發現耐人尋味的跡象表明,這種抗生素可能正在增強人體先天免疫系統

也就是說,這項研究的目的僅在於確定是否值得繼續研究這種易於獲得的非處方藥的可能新用途。“這是一項研究性研究——不是臨床研究,當然也不是為了讓人們每天都開始使用新孢黴素,”耶魯大學免疫學家、這項新研究的共同作者巖崎明子說。“這只是一項初步的試點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巖崎明子在疫情早期沒有聽說過人們對鼻用新孢黴素的興趣,但她正在努力尋找廣泛可用產品的新用途,而這種流行的藥膏符合這一要求。有趣的是,它所含的三種抗生素之一是新黴素,這是一種氨基糖苷化合物——她和其他研究人員在 2018 年確定,該化合物可以提高小鼠對多種病毒的抵抗力。

當氨基糖苷遇到細菌並充當抗生素時,該化合物會干擾微生物製造蛋白質的能力。但這並不是新孢黴素可能抵抗病毒的方式。相反,在這種情況下,新黴素似乎會增強先天免疫系統。該系統識別一般的外來物質,這與適應性免疫系統形成對比,後者識別並攻擊以前遇到過的特定外來物質。

具體而言,新黴素似乎會觸發科學家所說的干擾素刺激基因的表達:一組數百個基因——甚至可能占人類基因的十分之一——似乎在先天免疫系統中發揮作用。在感染期間,人體會產生一種叫做干擾素的化合物,該化合物與這些基因結合並增強先天免疫系統。新黴素似乎也達到了同樣的效果,儘管科學家們不確定具體是如何實現的。“它基本上是誘騙宿主認為存在病毒感染,並誘導這些保護性基因,”巖崎明子說。

在這項新研究中,她和她的同事在一系列不同的實驗中測試了新黴素。其中一項實驗中,他們用濃縮的新黴素對小鼠進行鼻腔治療,然後給它們注射引起新冠病毒的病毒(也透過鼻腔途徑)。接受治療的小鼠體重減輕較少,並且不太可能死於感染。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給已經感染的小鼠注射了新黴素,效果相似。研究結果表明,新黴素既可以保護小鼠免受感染,又可以幫助它們抵抗感染。

雖然大部分工作是在齧齒動物身上進行的,但研究人員確實要求十二名健康人在鼻腔內每天兩次塗抹新孢黴素——其中新黴素的劑量遠低於齧齒動物實驗中使用的劑量——為期一週,並將其與七名使用凡士林的人進行比較——凡士林是一種不含新黴素的區域性用藥膏。研究人員測量了每個人體內五種不同干擾素刺激基因(以及一種受干擾素刺激基因活性影響的免疫調節基因)的活性或表達。他們發現,即使在新孢黴素給藥結束後幾天,使用過新孢黴素的人也表現出更高的基因表達水平,表明免疫反應更強。結果非常有趣,巖崎明子希望在未來對該方法進行更多測試——包括測試比新孢黴素中存在的劑量更高的新黴素劑量。

正如巖崎明子自己之前的工作和其他科學家的研究表明的那樣,新黴素增強幹擾素刺激基因的能力並非獨一無二。“有很多方法可以達到相同的終點,”愛荷華大學病毒免疫學家斯坦利·珀爾曼說,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例如,多種不同形式的干擾素本身已在早期新冠肺炎治療的臨床試驗中。但珀爾曼指出,新黴素藥膏可能比干擾素化合物更容易使用,其中一些干擾素化合物是透過皮下注射給藥的;新黴素也可能具有更溫和的副作用。

也就是說,珀爾曼確實看到了新方法的一些風險。皮膚科醫生一直鼓勵人們不要使用新孢黴素治療傷口,因為它經常會引起過敏反應。他還擔心,長期使用抗生素最終是否會引發鼻腔中有害細菌的耐藥性。

即使這種物質非常溫和,“如果你長期使用它,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珀爾曼說。“[如果你]長期在鼻腔內使用抗生素,你會清除細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認為你會讓你不想要的細菌在那裡生長——這當然是有可能的。”

他和巖崎明子都表示,使用這種技術的理想時間將是有限的。“我認為,對我來說,我會在高風險暴露時使用它,”珀爾曼說。例如,他說,如果有一種他沒有免疫力的流行病毒正在傳播,而他身處火車或飛機等擁擠的環境中,他就會使用它。或者,對於那些即使是更標準的暴露也面臨特別高風險的人,例如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它也可能是一種額外的工具,巖崎明子建議。無論如何,這都不會標誌著病毒感染的終結——它只會是又一種減少其影響的工具。

“我們仍然需要人們[接種疫苗]並戴口罩,”巖崎明子說。“我們只是在考慮另一層保護。”

梅根·巴特爾斯 是一位常駐紐約市的科學記者。她於 2023 年加入《大眾科學》,現在是那裡的高階新聞記者。此前,她在 Space.com 擔任作家和編輯超過四年,並在《新聞週刊》擔任科學記者近一年,專注於太空和地球科學。她的作品也曾發表在《奧杜邦》、《鸚鵡螺》、《天文學》《史密森尼》等出版物上。她畢業於喬治城大學,並在紐約大學科學、健康和環境報道專案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

更多作者:梅根·巴特爾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