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記憶丟失,它就永遠消失了嗎? 大多數研究都指向肯定答案。 然而,線上期刊eLif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現在表明,丟失記憶的痕跡可能仍然存在於細胞核中,或許能夠實現未來的回憶,或者至少能夠輕鬆形成新的相關記憶。
神經生物學家目前接受的理論是,長期記憶存在於突觸中,突觸是衝動從一個神經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神經細胞的空間。 持久的記憶依賴於這種神經連線的強大網路; 如果突觸退化,記憶就會減弱或消退。
在這項新研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細胞培養皿中研究了海兔的神經元。 幾天之內,神經元自發形成了許多突觸。 然後,科學家向神經元施用神經遞質血清素,導致它們產生更多突觸——這與生物體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相同。 當他們抑制一種記憶形成酶並在 48 小時後檢查神經元時,突觸的數量已恢復到初始數量——但它們與之前的個體突觸不同。 一些原始突觸和一些新突觸縮回,以建立細胞開始時的確切數量。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一發現令人驚訝,因為它表明神經細胞體“知道”它應該形成多少突觸,這意味著它正在編碼記憶的關鍵部分。 研究人員還在活海兔身上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他們發現長期記憶可以被完全抹去(透過突觸被破壞來衡量),然後只需透過少量提醒刺激即可重新形成——再次表明某些資訊儲存在神經元的細胞體中。
主要研究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學家大衛·格蘭茲曼解釋說,突觸可能就像音樂會鋼琴家的手指。 即使肖邦沒有手指,他仍然知道如何演奏他的奏鳴曲。 “這是一個激進的想法,我不否認:記憶實際上並沒有儲存在突觸中,”格蘭茲曼說。
其他記憶專家對這些發現很感興趣,但對解釋結果持謹慎態度。 即使神經元保留了有關形成多少突觸的資訊,但尚不清楚細胞如何知道將突觸放在哪裡或它們應該有多強——這些都是記憶儲存的關鍵組成部分。 然而,這項工作確實表明,突觸可能不像編碼記憶那樣一成不變:它們可能會隨著記憶的興衰而萎縮和重新形成。 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的神經學家託德·薩克託說:“結果確實有點令人驚訝。” 他說:“一直以來的假設是,儲存記憶的是相同的突觸。” “而[格蘭茲曼]所說的本質是,它要動態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