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新聞綜述:7月25日至7月31日

以下是本週的疫情要點

以下內容摘自免費新聞通訊“關於COVID-19的智慧、有用的科學資料”。要每天在您的收件箱中收到新聞通訊,請在此處註冊。請考慮每月貢獻以支援此新聞通訊。

根據一項新研究,氣溶膠——那些我們在說話時釋放的、可以含有SARS-CoV-2的輕微的、微小的漂浮液滴——在1月份“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的病毒爆發中,造成了大約60%的新感染。這項研究由《紐約時報》的本尼迪克特·凱里和詹姆斯·格蘭茨報道(2020年7月30日)。一位在文章中被引用的萊斯特大學呼吸系統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是第一項“正式比較”廣為人知的病毒傳播途徑的研究。這項研究尚未由外部專家評估其缺陷。如果得到證實,這些發現將對加強室內通風和過濾,以及佩戴“高質量口罩——標準外科口罩或多層布口罩而非單層口罩”產生影響,報道稱

更廣泛地說,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氣溶膠專家林西·馬爾為《紐約時報》(2020年7月30日)撰寫了一篇關於空氣中SARS-CoV-2傳播不確定性的重要文章。標題概括了這篇文章的觀點:“是的,冠狀病毒在空氣中。” 她寫道,我們釋放的較小的、漂浮的液滴造成的“近距離傳播”是顯著的,“可能比‘直接液滴噴射’更重要”。底線:與他人保持至少1-2米的距離。通風室內空氣。戴口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看來,通風研究和室內空氣質量創新可能對於恢復受疫情影響的許多社會部門至關重要。因此,當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 (NIST) 的本·斯坦最近向我提供有關一種可能有助於控制室內 SARS-CoV-2 濃度的工具的資訊時,我非常感興趣。在新聞稿中,NIST宣告它開發了一種線上工具,可以模擬室內空氣流動和微小漂浮顆粒(氣溶膠)的濃度,這些顆粒可能含有SARS-CoV-2和其他病毒,如流感。根據6月11日的新聞稿,該工具可以幫助建築管理人員和工程師“評估他們為減少居住者接觸新型冠狀病毒所採取的措施”。新聞稿稱,使用者必須輸入有關房間幾何結構、通風率、空氣過濾器效率和任何行動式空氣清淨機的資訊。

此外,不要錯過今年秋天的流感疫苗,Robert Roy Britt 在 Medium 的 Elemental 上寫道 (2020 年 7 月 27 日)。有可能同時感染流感和 SARS-CoV-2,而且這種雙重打擊會增加患重病、住院、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和使用呼吸機的機會,報道稱。流感感染會削弱我們鼻腔和喉嚨(咽、喉和氣管)中的細胞,這些細胞“通常會清除”其他細菌和病毒,據報道,使我們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某些罕見的例外情況,美國疾病控制中心 (CDC) 建議所有六個月及以上的人都接種流感疫苗——這還是在疫情之前。“今年秋天接種流感疫苗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CDC 的網站 現在寫道。

Derek Thompson 在《大西洋月刊》(2020 年 7 月 27 日)上寫道,醫院的深度清潔在科學上是合理的,但其他環境中的這種“衛生劇場”則不然,並且“可能會將有限的資源從更重要的目標中轉移開來”。(他提到了諸如分發口罩和有關保持距離的公共服務公告宣傳活動之類的目標。)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說法,深度清潔所針對的表面傳播並不是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同樣,Thompson 的報道引用了一位羅格斯新澤西醫學院微生物學家的話,他更進一步地說,病毒的表面傳播“在科學上根本不合理”。3 月份公佈的研究表明,SARS-CoV-2 在紙和金屬等各種表面的持續時間“是基於不切實際的高濃度病毒的...... 就像 100 個人需要在桌子的同一區域打噴嚏,才能模擬他們的一些實驗條件,” 據報道,微生物學家告訴湯普森。湯普森寫道:“只要人們戴著口罩並且不互相舔舐,紐約地鐵的細菌恐慌似乎是不理性的。”

同樣,Maxine Joselow 為 E&E News 報道說,很少有證據支援人們擔心公共交通會引發 SARS-CoV-2 大規模爆發的說法。對巴黎和日本的冠狀病毒叢集的研究要麼發現很少的叢集,要麼沒有發現起源於這些城市交通系統的叢集,報道稱。“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傳播 SARS-CoV-2 方面,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戴口罩和保持物理距離——或與同伴乘客保持 6 英尺的距離——而不是‘清潔和消毒表面’,”該報道中引用了一位喬治華盛頓大學流行病學家的話(發表在《大眾科學》,2020年7月28日)。

科學記者索尼婭·沙阿在《國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 2020 年 7 月 27 日的文章,她是 2016 年出版的《大流行:追蹤從霍亂到埃博拉及其他傳染病》一書的作者。文章認為,社會應該改變對傳染病或流行病的看法。標準的說法是,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外部力量,正在對人類進行“外星入侵”;它是一個攻擊我們的“隱形敵人”,我們是被動的群體,唯一的選擇是純粹的生物醫學解決方案,如治療和疫苗。相反,沙阿認為,我們才是入侵者,而病毒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生物”。她寫道,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傳染病也是動態的社會現象,我們就可以將健康重新概念化,不是“沒有病原體汙染”,而是“一個複雜的網路,將牲畜、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健康與我們社群的健康聯絡起來”。

以下是 Caroline Chen 的優秀指南中關於解讀與 COVID-19 大流行相關的嚴峻的區域統計資料和簡單統計資料的一些要點(圖形由 Ash Ngu 製作):檢視病例數、陽性率、死亡人數、七日平均值(而不是單日數字),然後檢視全域性情況。(後一項建議應該可以幫助您避免吹毛求疵的爭論。)病例數的上升和下降只能是有用的數字,但前提是“足夠多的人”接受檢測,該報道中引用了一位波士頓大學 (BU) 流行病學家的話。如果不是這樣,則檢視“陽性率”,該指標顯示在所有進行的檢測中陽性檢測的百分比。報道稱,高於 5% 的陽性率表明“只有病情較重的人才能接受檢測,並且一個城市或地區遺漏了輕度或無症狀病例”。檢視死亡人數,因為這是底線,也顯示了醫療保健系統和公眾心理健康所承受的負擔,報道中的訊息來源稱。此外,BU 流行病學家解釋說,死亡率的下降並不表明該疾病的致命性降低。(ProPublica,2020 年 7 月 21 日)。

您可能會喜歡 Teddy Wayne 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的文章《1348 年的閒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