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摘自免費新聞通訊“關於新冠病毒的智慧、實用科學資料”。如需每日在收件箱中接收新聞通訊,請在此處註冊。請考慮每月捐款以支援此新聞通訊。
一項於 2020 年 8 月 6 日釋出的研究,以及 《紐約時報》當天由阿普爾瓦·曼達維利報道的文章,更清楚地闡明瞭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無症狀(“無症狀”)人群在傳播病毒方面所起的作用。該研究發表在《JAMA 內科雜誌》上,“提供了比過去的研究更確鑿的證據[than past studies did],證明無症狀的人的鼻子、喉嚨和肺部攜帶的病毒與有症狀的人一樣多,而且持續時間幾乎一樣長”,曼達維利報道。然而,關於無症狀傳播的問題仍然存在,因為研究人員沒有追蹤無症狀人群的傳播途徑,也沒有從感染的無症狀人群的樣本中培養出活病毒,“這可能更直接地證實了活躍感染”,報道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無症狀的人沒有必要像往常一樣咳嗽或打噴嚏,因此“他們排出病毒的效率不如那些明顯不舒服的人”,香港大學一位流行病學家在報道中被提及並引用。研究人員估計,30% 的 SARS-CoV-2 感染者從未出現症狀,這與之前對該值的估計相似,報道中指出。“這項研究強調了每個人都戴口罩並保持身體距離的重要性,即使他們感覺完全良好,”曼達維利在推特上評論了這篇報道。
為凱撒健康新聞撰稿的麗茲·薩博撰寫了 一篇清晰的總結,介紹了目前在疫苗開發方面保護我們免受 SARS-CoV-2 侵害的進展情況(2020 年 8 月 3 日)。該報道指出了您可能在其他地方看到過的各種擔憂 — 1) 新冠病毒倖存者體內抗體減少,2) 一些領先的疫苗開發工作(Moderna 公司、輝瑞公司與 BioNTech 公司以及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公司)正在使用相對較新且未經證實的方法,以及 3) 疫苗是否會真正結束疫情,還是僅僅像流感疫苗對流感那樣保護我們免受嚴重的新冠病毒病例的侵害,對此存在不確定性。該報道總體上對這些問題持積極態度,引用了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博士的話。“他對研究人員克服這些障礙‘謹慎樂觀’,”報道中指出。該報道包含了我見過的最清晰的文字,解釋了驅動 Moderna 和牛津/阿斯利康候選疫苗的科學原理。該報道還很好地解釋了當抗體數量減少時,記憶 T 細胞如何為免疫力做出貢獻。“T 細胞就像交響樂的指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位傳染病研究人員被引用說。“免疫系統的這些多種互補機制像交響樂一樣協同工作,以控制感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獲獎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南加州大學健康政策和經濟中心 (CHPE) 的卡倫·穆利根和卡倫·範·努伊斯在 STAT 上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列出了在疫苗開發的同時優先開發新冠病毒治療方法的幾個理由。根據 2020 年 7 月 8 日的報告中描述的模型,他們的底線是,像達菲這樣的針對這種新型病毒的預防性治療不僅可以挽救生命,減輕新冠病毒病例和激增對醫院造成的壓力。它還可以減少 7.9 萬億美元的負面影響,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新冠病毒在 11 年內將對美國經濟造成這一負面影響。穆利根和範·努伊斯寫道,這種治療還可以支援疫苗,因為疫苗“眾所周知難以製造和分發”。該文章指出,直接和間接節省至少將達到數百億美元。這種治療還可以“提高人們恢復更正常經濟活動水平的意願”,作者寫道(2020 年 8 月 5 日)。
《大眾科學》雜誌記者斯科特·赫什伯格對華盛頓大學 (UW) 的生物學家卡爾·伯格斯特倫進行了 一次採訪,其中提供了他與 傑文·韋斯特(一位研究科學和錯誤資訊傳播的華盛頓大學副教授)合著的新書《胡說八道:資料驅動世界中的懷疑主義藝術》中的建議。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這個話題仍然非常相關。伯格斯特倫在採訪中提出的建議包括,依靠“值得信賴的傳統媒體來源,而不是轉向推特、臉書或 WhatsApp,因為當您這樣做時,您會獲得更新的資訊,但這些資訊的質量要低得多”。他建議,不要因為權威機構或專業人士的建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就否定他們,而應該信任這些權威機構,因為“那些根據證據改變觀點和建議的人,才是正在做科學研究的人,才是給出好的建議的人”。他補充說:“你不能信任的是那些儘管掌握了大量證據卻沒有改變觀點和建議的人”(原文強調;2020 年 8 月 3 日)。
北卡羅來納大學社會學家 澤伊內普·圖費克奇為《大西洋》雜誌撰文(2020 年 7 月 30 日),指出在關於降低 SARS-CoV-2 感染風險的公共衛生資訊中,通風問題未被提及或討論不足,而這當然會導致嚴重的呼吸道疾病。這篇文章在最後 15 段中變得特別有趣,從“所有這些都有許多實際後果”開始。鑑於迄今為止關於空氣中短程小液滴傳播(或“氣溶膠傳播”)的研究結果,我們應該“像對待保持距離、戴口罩和洗手一樣重視通風,”圖費克奇寫道。她寫道,室內應強制佩戴口罩,“無論是否保持距離,但不一定在室外”。在電視直播的室內活動中,“最需要戴口罩的人是發言者,而不是聽眾,”她寫道。“當戴著口罩的人在說話時,最不安全的位置可能是在他們旁邊或身後,氣溶膠可能會從口罩中逸出,儘管在通常的大液滴狀態下,我們認為風險只會在他們面前,”她寫道。關於學校重新開放的啟示包括:儘可能在室外授課、開啟窗戶、安裝行動式、廉價的 HEPA 過濾器,以及將 HVAC 系統中的過濾器升級到“MERV 13 或更高”。
現在眾所周知,新冠病毒會導致數週甚至數月的長期併發症。這些疾病可能包括“疲勞、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關節疼痛、思維模糊、持續的嗅覺以及對心臟、肺、腎臟和大腦的損害,”《科學》雜誌的詹妮弗·庫津-弗蘭克爾報道(2020 年 7 月 31 日)。倫敦大學學院的一位年輕的神經科學家自己也遭受著長期的新冠病毒影響,她與新冠病毒倖存者團體“身體政治”合作,記錄了 600 多名有持久症狀的人的症狀 —“她記錄了 62 種不同的症狀,”庫津-弗蘭克爾寫道。在某些情況下,人們的經歷處於灰色地帶 — 既沒有從新冠病毒中康復,也沒有病到需要入住重症監護室。庫津-弗蘭克爾報道說,倖存者中這些揮之不去的症狀的普遍性尚不清楚,但一些長期研究正在進行中。
這段 2020 年 6 月 18 日的“分鐘物理”影片提供了一個易於理解的解釋,說明了 N95 口罩是如何工作的 — 更像蜘蛛網,而不是篩子,正如影片中指出的那樣。該影片解釋了這些口罩是如何過濾掉小於口罩材料孔的顆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