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威夷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再到馬爾地夫,珊瑚礁正在發生白化現象——範圍如此廣泛,以至於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於 10 月 8 日正式宣佈全球珊瑚白化事件。 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三次此類事件,預計未來幾個月情況將更加糟糕。
與氣候變化和日益增強的厄爾尼諾天氣模式相關的溫暖海水,已導致珊瑚礁排出為其著色的藻類。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部分地區的珊瑚礁現在已經變成白色。 NOAA 估計,到今年年底,白化現象可能會影響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並導致超過 12,000 平方公里的珊瑚礁死亡。
“我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感到震驚和敬畏,”昆士蘭大學布里斯班分校的海洋科學家奧韋·霍格-古爾德伯格說。“這是一次非常糟糕的事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觀點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白化的珊瑚礁更容易受到疾病等應激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死亡。 1998 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白化事件導致全球 16% 的珊瑚礁死亡。
瓦胡島附近的珊瑚礁在 2014 年末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首次大規模白化現象。圖片來源: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不良預後
當前的事件始於 2014 年太平洋部分地區——包括夏威夷群島,多個島嶼周圍都經歷了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 去年全球海洋溫度比 20 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近 0.6 攝氏度,創歷史新高。 “我們在 2015 年進入了一個非常溫暖的海洋環境,現在又迎來了一個完全形成的厄爾尼諾現象,”NOAA 珊瑚礁觀察專案協調員馬克·埃金說,該專案在華盛頓特區執行。
更糟糕的是,一股被稱為“斑點”的暖水團在過去幾個月裡一直在北太平洋來回移動,這也幫助保持了高溫。(目前尚不清楚該斑點是否與氣候變化或其他大規模大氣模式有關。)
“我們看到的溫度異常,有可能極大地影響世界各地珊瑚礁的完整性,”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露絲·蓋茨在卡內奧赫說。
NOAA 模型表明,到 2016 年年中,白化現象將進一步蔓延到世界上大多數珊瑚礁區域,幾乎遍及整個印度洋和南太平洋。
這張地圖顯示了從現在到 2016 年 1 月白化風險最高的區域。圖片來源:NOAA
點選此處放大
NOAA 利用其極地軌道業務環境衛星收集的海面溫度資料,製作全球地圖,描繪水域溫度足夠高以觸發白化現象的區域。 當地海洋科學家、志願者和其他人員——在加利福尼亞州馬里納德爾雷的 Reef Check 等監測組織的保護下——然後外出檢查可能正在發生白化現象的地區的情況。
私人調查
自 2012 年以來,一傢俬人資助的企業 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一直在繪製 26 個國家的珊瑚礁地圖。 除其他技術外,它還使用連線到水下踏板車的高解析度相機,快速編譯珊瑚礁的 360 度影像。
這項努力應該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記錄當前事件期間的大規模白化現象,比上次發生在 2010 年的事件更好。 全球珊瑚礁監測網路是一個國際政府倡議,於 2008 年進行了重組,並從收集珊瑚礁資料轉向根據其他人的資料編寫報告。 結果,在 2010 年,沒有一個完整的網路到位來監測珊瑚狀況,埃金說。“我們不會讓這一次溜走,”他補充道。
在排出其色彩鮮豔的藻類後,美屬薩摩亞的鹿角珊瑚呈幽靈般的白色。 圖片來源: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蓋茨說,海洋科學家需要記錄許多地區珊瑚的長期變化,以瞭解珊瑚礁可能如何在白化現象中倖存下來。 在夏威夷瓦胡島附近的一個海灣,一些在 2014 年經歷過白化現象的珊瑚出人意料地在今年設法繁殖,即使是在連續的白化現象之後。 而今年早些時候,一篇《自然》雜誌的論文報道稱,在塞席爾研究的 21 個珊瑚礁中,有 12 個在 1998 年災難性的白化現象之後大部分得以恢復。
但霍格-古爾德伯格指出,白化事件現在可能來得太快,珊瑚礁沒有時間在兩次事件之間恢復。“珊瑚礁就像熱帶雨林一樣,需要時間,”他說。 加州州立大學蒙特雷灣分校在海濱的海洋生物學家謝麗爾·洛根說,其他因素,如海洋酸化,也在給珊瑚礁帶來壓力,以至於幾十年後,珊瑚礁群落的外觀和功能將與今天大不相同。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5 年 10 月 8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