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支柱。現在,這些由數百萬微小珊瑚蟲構成的彩虹色建築正因汙染和氣候變化等原因而變得像骨頭一樣白。構成珊瑚礁的極其敏感的生物與藻類共生,藻類為珊瑚礁提供顏色,為珊瑚蟲提供食物。但是,當海洋溫度升高過高時,珊瑚必須排出藻類,當它們的食物能量耗盡時,就會死亡。僅在1998年,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全球16%的珊瑚變白,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60%的珊瑚礁將消失。但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珊瑚,它透過以不同的食物來源——浮游生物為食,在白化事件中倖存下來。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安德里亞·格羅託利、維拉諾瓦大學的生物學家麗莎·羅德里格斯和布朗大學的生態學家詹姆斯·帕拉迪合作,以瞭解為什麼一些珊瑚似乎比其他珊瑚更快地從溫暖的海水中恢復過來。他們在瓦胡島附近的水域中採集了兩種不同型別的珊瑚(Porites compressa和Montipora capitata)各八個分支,並將它們放入八個水箱中。其中四個水箱模擬自然條件,而其餘水箱的溫度升高到 30 攝氏度。
正如預期的那樣,兩種珊瑚都白化了,30 天后,科學家們測量了珊瑚蟲剩餘的能量儲備。由於沒有為它們提供食物的藻類,它們正在捱餓。然後,研究人員將樣本放回海中,再進行六週的恢復。P. compressa在這段時間內恢復了一點顏色,但仍然幾乎沒有能量。但是 M. capitata 設法恢復了所有的力量,甚至更多,同時仍然完全沒有藻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理解這種奇蹟般的恢復,研究人員限制了兩種珊瑚獲取周圍食物的機會。透過測量每種珊瑚吃掉的浮游生物量,他們發現 M. capitata 將其對浮游生物的攝食量增加了五倍以上。實際上,這種珊瑚蟲已經從藻類提供食物的高效生長者轉變為浮游生物的高效獵食者。
帕拉迪說:“這些超級食客具有生態優勢,這種優勢可能保護珊瑚礁免於滅絕。” “從進化角度來看,吃得更多的珊瑚可能會獲勝。” 事實上,所謂的米珊瑚有足夠的能量儲備來產卵,而它的競爭對手則遠遠落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其他珊瑚是否也能改變它們的攝食模式,但今天在《自然》雜誌上報道的這一發現至少為珊瑚礁的生存提供了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