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球和海洋持續升溫,珊瑚最近繁榮生長的地點正變得越來越不適宜居住。例如,由於極端海洋溫度,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大部分地區在2016年和2017年遭受大規模白化,將色彩斑斕的珊瑚變成了暗淡的白色團塊。
但是,古生物學家現在發現了一個避難所,一個地區的珊瑚礁可能會透過海洋currents(當珊瑚仍處於自由漂浮的幼蟲階段時)遷移到那裡,以逃避過熱。透過研究在中國南海香港東北部的大亞灣的化石,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在遙遠過去的變暖時期,珊瑚礁從赤道溫暖水域遷移到海灣更適宜的亞熱帶緯度。
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古生態學家塔拉·克拉克說:“我們表明,在中國附近較高緯度的珊瑚礁在早期的溫暖時期確實生長了。” 2015年,克拉克帶領一組科學家前往大亞灣進行考察。研究人員在那裡隨機收集了死珊瑚,並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技術計算了它們的年齡。科學家在1月份的《地質學》雜誌上報告說,古代珊瑚礁生長在6850年至5510年前之間,這與南中國海及附近海域的海洋溫度平均比今天高一到兩攝氏度的時間相吻合。這一趨勢表明,隨著氣溫升高,今天的一些珊瑚礁可能能夠在未來幾十年內在像大亞灣這樣的地方安家落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昆士蘭大學的海洋古生態學家約翰·潘多菲說,為處境危險的珊瑚礁尋找移動避難所的想法並不新鮮,但使用化石記錄來幫助確定這些地點是一種相對新穎的方法,他沒有參與這項新工作。“這對於理解生態群落的動態及其對生態變化的反應絕對至關重要,”他說。潘多菲指出,這種變化通常發生在比人類的時間尺度更廣的時間尺度上,而化石記錄可以揭示這種長期變化。
克拉克說,儘管化石證據表明大亞灣有一天可能為珊瑚提供避難所,但在使避難所成為一個宜人的地方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障礙。例如,並非所有珊瑚都同樣適合跨越海洋跋涉到新的家園。而且大亞灣現在汙染嚴重,這可能會危及其維持珊瑚礁的能力。但克拉克說,鑑於新的發現,“我們不妨盡最大努力保護這些區域,以防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