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隨著地球變暖,世界水域也在變暖,這意味著更多的珊瑚白化。但是,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些珊瑚可以從這種瀕死體驗中恢復過來。
珊瑚礁的熱死亡表現為白化,被稱為珊瑚白化,當珊瑚排出提供食物並負責珊瑚礁彩虹般顏色的微小植物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2014年,珊瑚白化發生在北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夏威夷群島,甚至佛羅里達礁島群。嚴重的白化現象現在已經在關島連續兩年發生,並且過熱的水域已經出現在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和諾魯附近,也聚集在索羅門群島附近。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珊瑚礁觀察協調員馬克·伊金表示:“2014年似乎很有可能成為有記錄的第三次全球大規模白化。” 這次事件可能不如2010年或有史以來最糟糕的1998年那麼嚴重,但“任何全球性的大規模白化都是一個大問題。”
一項新的研究帶來了希望。透過觀察印度洋中部塞席爾群島兩個島嶼附近的珊瑚礁,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現,珊瑚礁甚至可以從嚴重的白化事件中反彈,例如1998年導致給定珊瑚礁90%以上白化的事件。“這或許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事件,”詹姆斯庫克大學珊瑚研究員,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尼古拉斯·格雷厄姆指出,該研究於1月1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自1994年以來,該團隊一直在監測塞席爾的21個珊瑚礁,並進行了包括食草魚類總數和到達珊瑚礁的營養物質含量等一系列測量。這些珊瑚礁中的大多數(21箇中的12個)在1998年溫暖的水域中白化後得以恢復。其餘九個變成了海藻覆蓋的廢墟。
科學家們已經梳理出最能預測珊瑚礁是否具有韌性或註定要消亡的因素:水深、其形狀的複雜性、營養水平、魚類的放牧量和幼珊瑚的存活率。事實上,僅使用其中兩個因素(在6.6米或更深的水域中的生長和珊瑚礁頂部至少30釐米高的複雜分支形狀),該團隊就可以98%的時間預測哪些珊瑚礁會恢復,哪些不會恢復。
珊瑚礁韌性的因素可能並不令人驚訝;例如,較深處的珊瑚可能更好地抵抗加熱的水域,因為最溫暖的水域最接近地表。這並不意味著淺水溫暖水域中的簡單珊瑚礁註定要消亡。減少營養物質和沉積物汙染的量可以提高淺水珊瑚礁的恢復能力,減少對食草海藻的捕撈也可以提高恢復能力。“儘可能減少當地的影響將為它們提供最佳的生存機會,”格雷厄姆指出。“管理對珊瑚礁的影響實際上是關於理解和管理人類行為。”
經歷過一次白化事件的珊瑚礁甚至可能對未來的麻煩更具抵抗力,因為在印度尼西亞附近發生的2010年白化事件中,經歷過1998年白化事件的珊瑚礁被證明更具韌性。“許多珊瑚礁珊瑚可能能夠足夠快地適應,以在當前全球環境變化的速率下生存下來,”昆士蘭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潘多菲在對新研究的評論中寫道。
另一方面,海洋保護區似乎沒有為珊瑚礁提供額外的保護,至少在塞席爾的馬埃島和普拉蘭島附近是這樣,即使在這些禁捕區存在更多的食草海藻魚類。根據這項新研究,在不受汙染的較深水域中複雜的珊瑚礁恢復得最好,並且可能成為珊瑚的避難所。
可能使這種恢復力分析複雜化的一個因素是海水酸度,或pH值。海洋還會吸收因化石燃料大量燃燒而積累的大氣二氧化碳,這會使水更酸。據2012年《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顯示,形成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現在的生長速度僅為1970年代的一半,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新生長物在夜間會溶解。儘管珊瑚可以適應溫暖的水域並抵抗更酸性的水域,但氣候變化加劇了水汙染、過度捕撈和對珊瑚礁的其他威脅造成的壓力,珊瑚礁不僅保護海岸線免受極端天氣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還為全球數億人提供食物。
如果珊瑚礁想在人類世(人類活動已成為地球驅動力的當前時代)中繁榮發展,那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就必須下降。至於2015年:“我下一個主要關注的是這些南太平洋島嶼、印度洋和今年晚些時候的東南亞的珊瑚礁,”伊金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那麼我們將不得不再次擔心西太平洋北部和明年秋季的加勒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