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珊瑚礁都面臨著一系列威脅:營養汙染、海星捕食以及海水溫度升高導致的致命白化。然而,據估計,它們為附近的社群提供了1萬至10萬美元的經濟效益,包括從海岸防風暴潮到更好的漁業等一切。世界上超過75%的珊瑚礁位於太平洋,一項新的分析顯示,1968年至2004年間,平均每年約有600平方英里的海洋岩層消失——自1995年以來,其破壞速度翻了一番。
“全球珊瑚損失開始的時間比我們預期的更早,而且速度更快,地理範圍更廣,”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布魯諾說。他補充說,20年前,許多珊瑚礁的活珊瑚覆蓋面積超過了其表面積的60%,但“今天,印度-太平洋地區很少有珊瑚礁的珊瑚覆蓋率接近歷史基線,只有大約1%或2%。”
布魯諾和北卡大學的保護生物學家伊麗莎白·塞利格篩選了6000多項調查,從澳大利亞大堡礁的詳細研究到礁石檢查等體育潛水組織拍攝的簡單礁石照片,以評估珊瑚覆蓋的狀況。“活珊瑚覆蓋是衡量珊瑚礁棲息地質量和數量的標準,類似於用樹木覆蓋率來衡量熱帶森林的損失,”布魯諾說。“包括來自其他來源的資料確實幫助我們擴大了研究範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報告說,到2003年,珊瑚覆蓋率已從1980年代的42%下降到每個珊瑚礁表面積的平均僅22%。1995年後,下降速度加快,平均每年損失超過1200平方英里,即活珊瑚礁總量的2%——超過了1990年代熱帶雨林損失率的兩倍多。“珊瑚在全球範圍內死亡的原因有很多,特別是由於害蟲爆發(疾病和捕食者),但也由於氣候變化、營養汙染、破壞性的捕魚行為以及可能用沉積物覆蓋珊瑚的沿海開發,”布魯諾說。
世界其他地區的珊瑚礁也面臨類似的障礙,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嚴重退化的珊瑚,只要有機會,也可以恢復。“即使在牙買加的加勒比海珊瑚礁上,這些珊瑚礁的退化程度很高,我們也看到珊瑚礁以驚人的速度反彈,”布魯諾指出。
但布魯諾表示,只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消除炸藥和砷捕魚,並採取其他措施阻止珊瑚礁殺手,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考慮到這些珊瑚礁提供的經濟和生態效益,這可能是一個很小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