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1年聖誕節,當白、藍、紅三色俄羅斯國旗在克里姆林宮升起,象徵著蘇聯的終結,美國在世界事務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其程度是自羅馬帝國以來從未見過的。然而,這個贊同先發制人軍事行動理念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能源政策方面卻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被動性。
在最近一篇學術文章中,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傑弗裡·D·薩克斯和地球物理學家克勞斯·S·拉克納指出,布什政府在全球變暖問題上的衝動一直是等待“奇蹟出現”——比如說,發現一種豐富的非碳燃料,或是一種以低成本消除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全球變暖從未成為它應有的優先事項。
原因不難理解。人們擔心美國人已經接受為與生俱來的權利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將不得不縮減。畢竟,根據2003年的統計資料,平均而言,每個美國公民的能源消耗量是西歐人的兩倍多,幾乎是中國人的十倍。為了縮小這種差距,美國將不得不改變其能源密集型習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都必須住在紙板箱裡。在每一項應對氣候變暖的計劃中,美國人在2050年仍然會比今天過得更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實現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並行目標,既需要技術上的遠見,也需要政策上的遠見。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氫動力卡車和汽車才能將汽油和柴油燃料汽車降級為老爺車展品。在此期間,交通運輸和電力生產及使用方面的節能和效率提升將使我們能夠勉強應付過去。然而,即使要實現這一點,這個世界領先的經濟體——以及幾乎佔全球人為碳排放量四分之一的排放國——也必須承擔起它迄今為止在很大程度上逃避的領導角色。
重獲一點點信譽本身將證明是一項巨大的 undertaking。總統和國會都需要認可不斷擴大的證據體系,這些證據表明氣候變暖的現實,並傾聽而不是騷擾那些帶來壞訊息的科學家。
能源研究的資金必須被賦予通常為醫療保健和國防保留的優先地位。然而,言辭需要超越“在採取行動之前,需要更多研究來消除圍繞氣候科學的不確定性”的口頭禪。應該設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然後讓市場決定如何透過排放配額的銷售和購買來實現該目標。必須採取的其他措施包括加強燃料經濟性標準、碳稅以及要求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者公開報告其排放量。
美國應該以身作則。一項積極的國內計劃將使美國能夠影響中國、印度和其他快速發展的開發中國家控制排放。如果沒有美國在首位,在全球範圍內採取任何有意義行動的前景將隨著北極冰川逐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