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對艾滋病的起源感到困惑。大多數人認為,艾滋病起源於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 的一種變種跳躍到人類身上,可能發生在 20 世紀早中期西非,並且已經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它是如何跳躍的。這些理論都沒有得到證實,但想法清單可能正在縮短。本週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的新報告可能最終駁斥了一個特別有爭議的提議。
有爭議的理論出現在 1999 年,當時記者愛德華·胡珀 (Edward Hooper) 出版了《河流: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源頭之旅》。在這本書中,他斷言,科學家在 1950 年代後期在非洲測試一種新的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OPV) 時,無意中引發了艾滋病大流行。他認為,脊髓灰質炎研究人員在從感染了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 變種(與艾滋病病毒 (HIV) 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身上提取的細胞中培養了疫苗,當引入人體後,這種病毒能夠在新的宿主中建立致命的立足點。
從那時起,四個獨立的團隊梳理了原始疫苗的剩餘庫存,尋找黑猩猩組織、艾滋病病毒 (HIV) 和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但是,包括用於在剛果疫苗試驗中進行測試的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OPV) 的庫存(胡珀特別指責該疫苗引發了艾滋病病毒 (HIV) 的傳播)在內的所有庫存,都沒有發現任何此類跡象。然而,調查人員確實發現了獼猴組織的證據,從而支援了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OPV) 研究人員關於他們在獼猴細胞中培養疫苗的說法。其他結果不支援胡珀根據各種艾滋病病毒 (HIV) 毒株形成的進化樹提出的論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羅賓·A·韋斯 (Robin A. Weiss) 在《自然》雜誌的報告隨附的評論中寫道:“新資料可能無法說服那些頑固的陰謀論者,他們認為黑猩猩病毒對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OPV) 的汙染隨後被蓄意掩蓋了。” “但是,我們這些以前願意對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OPV) 假說給予一定信任的人,現在會認為這件事已經塵埃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