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CSD |
在制定保護瀕危物種的計劃等保護措施時,科學家們通常會關注種群的遺傳生物多樣性來評估其健康狀況。擁有更深基因庫的種群更受青睞,因為它們被認為更能承受環境變化。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可能會忽略許多值得保護的生物。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對Acanthinucella spirata(一種在加利福尼亞州各地以多種形式存在的海螺)的研究發現。
“觀察今天的海岸,這種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從南向北急劇下降,”來自 UCSD 的 Kaustuv Roy 說。“但北部地區具有更大的形態多樣性。那麼,您使用哪種多樣性來制定保護決策——遺傳多樣性還是形態多樣性?這是一個兩者發生衝突的案例。” 該團隊在分析了來自 14 個種群的 117 只蝸牛的線粒體 DNA 序列時發現了南北差異。他們還將蝸牛殼的形狀和大小與在化石記錄中發現的、可追溯到晚更新世 125,000 至 11,000 年前的蝸牛殼進行了比較。(右圖顯示了北部蝸牛殼[頂部]和南部蝸牛殼[底部]之間的差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了解釋他們的發現,科學家們認為,北部蝸牛可能在更新世和更早時期的冰河時代系列中滅絕。只是在後來,當地球再次變暖時,來自南方的腹足動物才重新populate北部地區,可能在 12,000 到 30,000 年前之間,從貝殼特徵來判斷。“當適應性進化發生時,它會很快發生,”LSU 的 Michael Hellberg 解釋說。“因此,通常用於評估種群獨特性的中性遺傳標記可能並不總是能發現具有值得保護的新型適應性特徵的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