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瞄準物種法案——及其氣候效益

該法律可能透過保護棲息地和自然系統來促進應對氣候變暖的適應能力 

北極熊經常被拍攝到棲息在北極冰面上,而其棲息地正融化在變暖的海水中,它是美國利用《瀕危物種法案》拯救瀕臨滅絕野生動物的象徵。

但該法案正迅速成為特朗普政府和國會共和黨人的目標,他們至少提出了11項可能削弱該法案或阻止某些受威脅野生動物受到保護的立法。  

《瀕危物種法案》(ESA)於1973年由尼克松總統簽署成為法律,旨在保護超過1600種被認為受威脅或瀕危的動植物物種。在很大程度上,由於該法案的簽署,許多標誌性的野生動物物種在過去40年中得以恢復,包括白頭鷹、美洲短吻鱷、遊隼和灰狼。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加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自然資源法教授戴夫·歐文表示,該法案還透過保護棲息地和幫助維護自然系統來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使人類和野生動物受益——甚至包括那些未被列為瀕危或受威脅的物種。  

“野生動物棲息地也是人類棲息地,”他說。“荒野地區為我們提供娛樂、清潔的空氣、清潔的水、洪水控制、風景優美的環境等等。”

雖然國會尚未提出任何旨在徹底廢除《瀕危物種法案》的立法,但自1月份以來提出的一系列法案旨在削弱該法案及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今年提出的一些最重大的、可能損害《瀕危物種法案》的法案包括:

• 《阻止環保署權力擴張法案》。該法案由122名眾議院共和黨人發起,將修訂《清潔空氣法案》,以阻止聯邦政府監管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該法案規定,《清潔空氣法案》、《瀕危物種法案》和其他幾項環境法律不得以任何方式監管氣候變化。

• 《21世紀瀕危物種透明法案》。該法案由七名參議院共和黨人發起,將要求聯邦機構公開所有構成政府將野生動物列為受威脅或瀕危物種決定的科學資料。該法案是共和黨人聲稱,政府確定物種受威脅或瀕危的依據是科學研究不嚴謹,而《瀕危物種法案》的支持者強烈反駁了這一立場,他們表示批評者試圖將科學政治化。

• 《聯邦土地自由法案》。一項參議院法案,由氣候變化否認者、俄克拉荷馬州共和黨參議員吉姆·英霍夫和其他七名共和黨人發起,將賦予各州控制聯邦土地上化石燃料開發的權力,使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免受《瀕危物種法案》以及聯邦政府的任何環境審查。

• 《物種列名改革法案》。一項眾議院法案,由四名共和黨人發起,《物種列名改革法案》旨在透過阻止聯邦政府根據保護物種免受滅絕的緊迫程度來考慮保護物種的提案,從而減少將物種列為瀕危物種的經濟影響。相反,該法案要求政府按照收到提案的順序進行審議。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合作湖沼學和生態系統研究所所長布拉德利·卡丁代爾表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比生物多樣性較少的生態系統更穩定。因此,當氣溫升高、疾病爆發或外來物種蔓延時,多樣性可以起到保護和緩衝變化的作用。

他說:“棲息地喪失是全球物種滅絕的最大原因,因此保護物種所需棲息地的能力是《瀕危物種法案》最強大的工具。”“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人們提供了保障,即使氣候變化,世界也能夠繼續生產空氣、水和食物。”

當喬治·W·布什政府在2008年將北極熊列為受威脅物種時,這有助於提高公眾對全球變暖與標誌性野生動物困境之間聯絡的認識。但布什政府規定,該列名不得用於監管導致北極熊棲息地融化的溫室氣體排放。

環境組織生物多樣性中心的的氣候科學主任謝伊·沃爾夫表示:“北極熊是第一個僅因全球變暖威脅而被《瀕危物種法案》保護的物種。”“該列名不僅提高了公眾意識,即氣候變化已經將北極熊等脆弱物種推向滅絕邊緣,而且還迫使布什政府採納了世界科學家對全球變暖的共識觀點。”

將北極熊列入名單也凸顯了《瀕危物種法案》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受到的政治限制。

很少有法律像《瀕危物種法案》那樣具有政治兩極分化性。批評者表示,該法律以阻止私人土地上的開發專案,並規定在有瀕危或受威脅野生動物的地區如何使用公共和私人土地而聞名,給當地社群帶來了高昂的成本。

太平洋法律基金會的律師喬納森·伍德表示:“這些成本中的大部分都難以或無法衡量,該基金會代表該法案的反對者。“它們是從未建造的房屋、從未開辦的企業以及從未創造的就業機會,因為當那些本可以創造它們的人瞭解到《瀕危物種法案》的法規將對其計劃構成挑戰時,這些計劃在早期階段就破滅了。”

國會中最直言不諱的反《瀕危物種法案》成員、猶他州共和黨眾議員羅伯·畢曉普在1月份告訴美聯社,他希望“廢止”該法律,因為它已被環保組織“劫持”。

畢曉普告訴美聯社:“它從未被用於物種的恢復。”“它一直被用於控制土地。”

新一屆國會中削弱《瀕危物種法案》的立法令環保組織感到震驚,他們正在努力保持該法案的完整性。

環保組織野生動物捍衛者聯盟的氣候適應政策分析師艾米·德拉奇表示,國會可以透過移除支撐該法案的科學依據,或減少聯邦機構執行該法案的資金來降低《瀕危物種法案》的效力。“在目前的國會中,談論‘現代化《瀕危物種法案》’實際上是‘削弱《瀕危物種法案》’的委婉說法,”德拉奇說。

參議院在2月份舉行了一次聽證會,討論《瀕危物種法案》的現代化問題,期間,立法者批評該法案未能取消對已恢復的瀕危物種的保護。但他們表示,政府為恢復瀕臨滅絕的動植物所做的主要努力威脅到了私有財產權。

本文經氣候中心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7年3月6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