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的明顯流鼻涕,或與流感相關的發燒和疼痛,標誌著我們對呼吸道疾病的分類——以其症狀為依據。公共衛生資訊傳遞依賴於這些症狀,敦促有症狀的人待在家裡,避開他人。這很有道理。它可以降低一個病例變成多個病例的風險。
但是,如果傳播不一定與症狀有關呢?COVID 已經表明,當疾病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傳播時,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社會危害。因此,預防未來大流行病需要加大對有針對性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的投資,以減少傳播——包括來自感覺良好但已感染的個體的傳播。
事實上,無症狀傳播對於 COVID 從 2020 年初在中國武漢迅速爆發轉變為全球大流行病至關重要,這場大流行病到 2022 年 5 月已導致美國報告超過 100 萬人死亡。感覺良好的人在出現症狀之前(在症狀前期)或甚至在他們從未出現症狀的情況下,將感染傳播給他人。早期疫情資料的比較顯示,大約一半的感染者是無症狀的。如果無症狀感染不具傳染性,那將是好訊息。但事實並非如此。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2020 年 2 月 23 日,來自中國、法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釋出了一份關於中國 93 個城市超過 450 起 COVID 傳播事件的聯合分析。該分析側重於連續間隔:某人出現症狀的時間與他們感染的人出現症狀的時間之間的時間。與預期相反,分析表明,COVID 的連續間隔通常小於零,這意味著個體在感染他們的人之前就出現了症狀。這些統計資料是症狀前期廣泛傳播的證據。公共衛生專家試圖敲響警鐘,警告說透過症狀篩查(例如,檢測體溫升高或呼吸急促)來阻止傳播的努力註定要失敗,並且需要“前所未有的措施”來反擊。
無症狀傳播的致命後果很快就降臨到美國。2020 年 3 月 10 日,斯卡吉特谷合唱團在西雅圖郊外聚集進行排練。儘管努力限制身體接觸,但在幾天之內,很明顯該團體中的某人已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其他人。最終,61 名與會者中有 53 人被感染,兩人死亡。這起超級傳播事件揭示了 COVID 可以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在空氣中傳播。然而,無症狀傳播的相關性仍然存在爭議。2020 年 6 月 8 日,一位世衛組織高階官員宣稱,無症狀傳播“非常罕見”。大流行病肆虐,但我們正在失去寶貴的時間來對抗無聲傳播。後果是嚴重的。作為白宮冠狀病毒工作組負責人,安東尼·福奇在 2020 年 8 月指出:“我從未見過一種病毒性疾病,其症狀範圍如此之廣,從 40-45% 的病例完全沒有症狀,到嚴重到足以致命。” 無症狀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個體結果可能會更好,但無聲傳播會導致更多感染,從而可能導致更糟糕的人群結果。
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減少無症狀傳播?最初應對大流行病的措施包括限制聚會和居家令。但 COVID 異常混合的嚴重和無症狀結果促使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投資於非常規方法,以降低無聲傳播的風險。這些方法包括即時風險評估、大規模快速檢測、特定情境下的口罩佩戴和改善室內空氣質量。這些措施中的每一項在減少無聲傳播方面都起著互補作用,如果大規模實施,它們可以成為對抗具有大流行潛力的病原體的持續鬥爭中的重要武器。
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由疫情模型驅動並透過移動裝置可訪問的儀表板傳播的即時風險評估可以充當威脅預測。這些儀表板可以提供各種傳染病風險的地圖資訊,包括廢水中報告的 COVID 病例激增。然後,人們可以決定避開風險超出其容忍度的活動。然而,即使有人參加活動,使用現場快速檢測和口罩也可以限制感染。這可能是一股巨大的向善力量,尤其是在療養院和長期護理機構中,這些機構的 COVID 死亡人數佔總數的比例過高。無論個人採取何種行動,對室內空氣質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透過改進過濾、空氣流通率和上層房間紫外線-C 消毒)都可以改善健康結果。
最後,我們必須承諾投入大量資源來開發和有效傳播疫苗,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在 COVID 出現僅一年後就生產了數十億劑疫苗,這令人難以置信地驗證了基礎研究和公私合作伙伴關係的力量。然而,生產疫苗並不總是能轉化為將疫苗注射到手臂上。公共衛生機構必須改進資訊傳遞,以解釋個人為何可以從疫苗中獲益,何時應該接種疫苗(和加強針),以及每種疫苗旨在做什麼。就 COVID 而言,mRNA 疫苗被證明可以將有症狀疾病的發病率降低 90% 以上。然而,這些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感染。這意味著接種疫苗的個體仍然可能被感染、檢測呈陽性並感染他人——但他們出現嚴重後果的風險會降低。這正是重點。但疫苗不能提供完美的感染防護(無論是有症狀還是無症狀),這一事實加速了錯誤資訊的猖獗傳播,這威脅到減少疫苗接種率——不僅針對流感和 COVID,還針對可預防的兒童疾病,包括麻疹。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傳播的早期預警訊號出現以來,已經過去了近五年,無症狀傳播助長了這種病毒的蔓延,很快導致全球大流行病。當時,對公共健康和社會經濟穩定的風險似乎還很遙遠。從那時起,科學家、公共衛生專家、政府機構和生物技術部門開發了一整套應對無聲傳播危險的對策——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包括確定禽流感在野生和家養動物中無聲傳播的後果。將這種勢頭轉化為資料驅動的威脅評估、高影響干預措施(包括檢測和空氣質量改善)、更快的疫苗部署以及來自醫生和公共衛生機構的更有效的資訊傳遞,對於減輕 COVID 的持續負擔至關重要;這些行動將更好地為世界做好準備,以識別、預防和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大流行病威脅——在為時已晚之前。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