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盪非常普遍,可能導致長期問題

新的診斷技術可以識別這些腦損傷並確保人們獲得幫助

Illustration of a girl holding the top of her head after an apparent bonk.

傑伊·本特

十五年前,我在溼滑的露臺上滑倒,向後摔倒,後腦勺撞到柱子上。我眼前冒金星,短暫地感到噁心。但我自己爬了起來,檢查了沒有出血,然後繼續我的一天。我的後腦勺疼了幾天,但沒有任何揮之不去的影響,我也沒有去看醫生。

儘管如此,我確實有的那些症狀可能就是腦震盪的跡象,腦震盪是輕度創傷性腦損傷 (TBI) 的常用術語。這類損傷比您想象的要常見得多,並且可能導致長期問題。當對英國和愛爾蘭的 600 多名中年人進行仔細的詢問,瞭解他們可能頭部受到撞擊的過往事件時,結果顯示,整整三分之一的人曾遭受某種形式的 TBI。在美國,每年在急診科和醫院中,有近三百萬人被正式診斷出患有 TBI。其中約 75% 到 80% 的損傷被描述為輕度。

但事實證明,“輕度”可能會在多年後給許多人帶來後果。例如,2023 年,多中心 TRACK-TBI 研究顯示,在 1200 多人中,輕度 TBI 患者中有 33%,中度或重度 TBI 患者中有 30% 在受傷後一到七年內出現病情惡化。抱怨可能包括睡眠問題、頭痛以及記憶和精神問題。從長遠來看,TBI 可能導致痴呆症,也可能引發多種型別的心血管疾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多地關注受傷後幾個月和幾年內發生的事情。” ——大衛·夏普 倫敦帝國學院

由於對腦震盪的舊有看法和思考方式,醫生們誤解或誤診了這些問題。50 年來,醫生們一直依賴他們觀察到的症狀,例如意識喪失以及運動或語言變化,以及患者報告來將創傷性腦損傷分為輕度、中度或重度。但是,該系統在預測短期或長期結果方面不是很準確。

專家們多年來一直在推動變革。美國國家科學院 2022 年的一份報告將基於更有力的證據重新分類這三個等級作為其首要建議。“我們知道這些術語不準確;它們不精確。事實上,它們實際上可能對患者造成問題,”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和卒中研究所 (NINDS) TBI 專案主任 Nsini Umoh 說。

現在,該領域正在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在 NINDS 主辦的 2024 年 1 月會議之後,專家們正在提出一種新的診斷和分類系統,該系統提供神經生物學細節,而不是像“輕度”這樣的模糊術語。該系統被稱為 CBI-M 模型,包括臨床症狀 (C)、基於血液的生物標誌物 (B)、影像學 (I) 和修飾因素 (M)。最後一項包括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例如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

如果醫生使用這種模型,他們將不得不以不同的方式對待腦震盪及其治療。例如,乳腺癌患者不會被告知他們的癌症是輕度還是重度,而是被告知腫瘤的確切大小、是否雌激素受體陽性等等。患有潛在 TBI 的人可以獲得這種程度的細節。根據擬議的指南,他們將根據其對臨床醫生問題的反應(與今天一樣)以及血液生物標誌物結果和可能的影像學結果獲得 TBI 評分。生物標誌物是在大腦中釋放的以響應損傷的蛋白質;新技術可以測量血液中這些蛋白質的濃度。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批准兩項針對蛋白質 GFAP 和 UCHL1 的測試,可以預測大腦中是否存在顱內病變以及是否需要進行 CT 掃描來確認它們。

影像學檢查沒有明顯變化且血液生物標誌物較低的人會被告知他們的康復預後良好。具有更令人擔憂的指標的人可能會被告知在數月甚至數年內與專科醫生進行隨訪。醫生會根據修飾因素調整這些風險評估——例如,有精神健康問題史的人比沒有精神健康問題史的人風險更高。

倫敦帝國學院的神經學家大衛·夏普說:“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多地關注受傷後幾個月和幾年內發生的事情。” “做到這一點的方法是對我們認為相關的特定事物進行血液測試。”

非蛋白質生物標誌物也正在出現。劍橋大學和梅奧診所的神經科學家奧黛麗·洛使用影像學檢查發現了腦小血管疾病的跡象,腦小血管疾病是痴呆症的危險因素。其中一種跡象,即稱為微出血的微小慢性腦出血,與過去的 TBI 相關。一個人患 TBI 的次數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發生這些微出血。“實施更標準化的工具來篩查創傷性腦損傷可能是一種發現這些問題的方法,”洛說。這種篩查還將使醫生能夠更好地評估痴呆症的風險。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精神科醫生托馬斯·W·麥卡利斯特說,幸運的是,與過去您會被告知“您只是被震了一下,沒事了”相比,現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更加重視輕度 TBI。部分由於現代腦震盪治療方案——該方案要求進行幾天的認知和身體休息,然後進行其他監督治療——如果診斷正確,大多數患者在幾周或幾個月內確實會感覺好轉。新方法應該會有更大的幫助。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