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發佈於 《自然》 新聞部落格
耗資14億美元的歐洲航天局探測器 今年一月甦醒,此前它休眠了將近三年。 它希望在八月之前追上這顆彗星,然後在十一月將其著陸器菲萊號降落在彗星表面。 這將是首次嘗試在彗星上進行軟著陸。
歐洲航天局今天釋出的來自羅塞塔號OSIRIS相機的影像顯示,從3月27日到5月4日的六個星期內,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釋放的氣體和塵埃越來越多。 在此期間,羅塞塔號與彗星的距離從大約500萬公里縮短到200萬公里。
當太陽加熱彗星時,表面冰會變成氣體。 這些氣體逸出並將塵埃帶入太空,形成可見的“彗發”。 隨著彗星接近太陽,其周圍的塵埃和氣體會增加,最終形成一條典型的尾巴。 羅塞塔號在下降到離表面1公里處著陸菲萊號時,必須穿過這片雲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關於這顆彗星的瞭解相對較少。 羅塞塔號的11個科學實驗、著陸器及其10個儀器現已全部啟動,並已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情況:彗星的自轉週期為12.4小時,比之前認為的週期短了20分鐘。
科學家們希望透過研究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及其塵埃,能夠了解更多關於太陽系早期歷史的線索,以及彗星是否在向地球輸送水和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方面發揮了作用。
本文經《自然》新聞部落格許可轉載。 這篇文章於2014年5月15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