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天文學家已經明確識別出兩種型別的黑洞:非常大的黑洞,質量是太陽的數百萬到數十億倍;以及——至少在天文學術語中——非常小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2到10倍。但最近的一些發現表明,存在質量相當於100到10,000個恆星質量的中等大小的黑洞。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深入探討了這種黑洞可能如何形成。
典型星系內的恆星彼此相距遙遠,兩顆恆星碰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一些稠密區域,即所謂的星團中,它們更有可能相遇。由阿姆斯特丹大學的西蒙·F·波特吉斯·茲瓦特領導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強大的計算機模擬程式,以追蹤位於M 82星系中的兩個星團中恆星數百萬年來的行為。該模型揭示,質量最大的恆星自然會向星團中心下沉,在那裡它們甚至更有可能衝向其他天體。兩個碰撞天體的合併形成了一個質量更大的單一實體。並且由於恆星的大小和引力隨著其質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其發生進一步碰撞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因此,這種效應滾雪球般地發展成該團隊所謂的“失控增長”。研究人員報告稱,一顆不斷增長的恆星是否會變成中等黑洞取決於其質量膨脹的速度——或者在其爆炸成超新星之前設法發生的碰撞次數。
失控恆星增長的概念不僅為解釋中等黑洞的形成提供了一種機制,而且還為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提供了額外的線索,這是一個長期以來一直備受爭議的話題。根據一種理論,這些巨型黑洞是由較小的黑洞聚集而成的,但如此巨大的東西如何從如此小的部分中產生,直到現在仍然是一個謎。在隨附的評論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內特·麥克拉迪稱新的建模結果“誘人”。他指出:“這很可能就是超大質量黑洞的構建塊形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