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是唐納德·特朗普最喜歡的口頭禪。自選舉以來,總統在推特上釋出了大約180條推文,譴責從對他提出的性侵犯指控,到俄羅斯勾結調查,再到他每天看電視長達八個小時的報道。特朗普可能只是將“假新聞”作為一種修辭手段來詆譭他不喜歡的報道,但有證據表明,真正的假新聞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舉一個令人震驚的例子,網際網路媒體公司Buzzfeed的一項分析顯示,在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的最後三個月裡,20個最受歡迎的虛假選舉報道在Facebook上的互動量(分享、點贊和評論)比20個最受歡迎的真實報道多出約130萬次。最受歡迎的虛假報道是“教皇弗朗西斯震驚世界,支援唐納德·特朗普競選總統”。
即使在被揭穿後,虛假新聞也會扭曲人們的信念。例如,像關於教皇支援特朗普的故事被反覆重複後,可能會在一位政治候選人周圍營造一種光環,即使在故事被曝光為虛假之後,這種光環也會持續存在。最近發表在《智力》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有些人可能特別難以拒絕錯誤資訊。在被要求對一個虛構人物的一系列性格特徵進行評分時,那些在認知能力測試中得分較低的人,即使在被明確告知資訊是虛假的情況下,仍然會受到關於該人物的有害資訊的影響。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為它確定了可能是對虛假新聞易感性的主要風險因素。
根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喬納斯·德·基爾斯梅克和阿恩·魯茨首先讓400多名受試者參加了一項性格測試。然後,他們將每個受試者隨機分配到兩種條件之一。在實驗條件下,受試者閱讀了一位名叫娜塔莉的年輕女性的傳記描述。傳記解釋說,娜塔莉是當地醫院的一名護士,“因從醫院偷竊毒品而被捕;她已經偷竊毒品兩年,並在街上出售以購買名牌服裝。”然後,受試者對娜塔莉的信任度和真誠度等特質進行了評分,之後他們參加了認知能力測試。最後,受試者在電腦螢幕上看到一條資訊,明確說明關於娜塔莉偷竊毒品並被捕的資訊是不真實的,然後再次對她的相同特質進行評分。對照條件是相同的,只是受試者沒有得到包含虛假資訊的段落,並且只對娜塔莉進行了一次評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實驗條件下的受試者最初對娜塔莉的評價比對照條件下的受試者負面得多。考慮到他們剛剛得知她是一個小偷和毒販,這並不奇怪。有趣的問題是,認知能力是否會預測態度調整——也就是說,實驗條件下的受試者在被告知這些資訊是虛假的之後,會對娜塔莉的評價變得更加積極。事實確實如此:認知能力高的受試者比認知能力低的受試者更多地調整了他們的評分。認知能力較低的受試者更難擺脫他們對娜塔莉的負面第一印象。即使研究人員在統計上控制了受試者的開放性(他們在錯誤時改變主意的意願)和右翼威權主義(他們對他人的不容忍),以及性格測試的評估結果,也是如此。因此,即使一個人是思想開放和寬容的,低水平的認知能力也會使他們在第二次評價娜塔莉時面臨不公正的嚴厲評價的風險。
對這一發現的一種可能解釋是基於這樣一種理論,即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反映了他們調節工作記憶內容的能力——他們處理資訊的“心理工作空間”。認知心理學家林恩·哈舍和羅斯·扎克斯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心理混亂”。換句話說,有些人不太能夠從他們的工作記憶中丟棄(或“抑制”)不再與手頭任務相關的資訊——或者,就像娜塔莉的案例一樣,已被證偽的資訊。關於認知衰老的研究表明,在成年期,這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下降,這表明老年人也可能特別容易受到虛假新聞的影響。認知能力可能預測對虛假新聞的易感性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與教育高度相關。透過教育,人們可能會發展出元認知技能——監控和調節自己思維的策略,這些策略可以用來對抗錯誤資訊的影響。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正在揭示錯誤資訊影響的潛在機制。重複一個虛假的主張會增加其可信度,使其帶有斯蒂芬·科爾伯特所說的“真實感”。這種現象被稱為真相錯覺效應,哈舍和她的同事在實驗室中首次證明了這一點。在連續三天中,受試者聽取了聽起來合理的陳述,並對他們認為是否屬實的陳述進行了評分。一半的陳述實際上是真的,例如澳大利亞的面積大約等於美國大陸,而另一半是假的,例如扎卡里·泰勒是第一位在任上去世的總統(是威廉·亨利·哈里森)。有些陳述在幾天內重複出現,而另一些則只出現一次。結果表明,重複出現的陳述的平均真實性評分逐日增加,而非重複出現的陳述的平均真實性評分保持不變,這表明受試者將熟悉感誤認為是真實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瞭解真相也不一定能防止真相錯覺。在2015年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總論》上的一項研究中,莉薩·法齊奧和她的同事要求受試者對一組陳述的有趣程度進行評分。按照哈舍和同事的程式,一些陳述是真的,而另一些是假的。然後,受試者在一個六分制量表上對第二組陳述的真實性進行評分,從絕對虛假到絕對真實。一些陳述是從第一組重複出現的,而另一些是新的。最後,受試者參加了一項知識測試,其中包括基於陳述的問題。結果表明,重複增加了受試者對虛假陳述真實性的感知,即使對於他們知道是虛假的陳述也是如此。例如,即使受試者在知識測試中正確回答了太平洋的問題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什麼?,如果重複出現虛假陳述大西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他們仍然傾向於給其更高的真實性評分。當透過重複使某個主張感到熟悉時,受試者在評估該主張的真實性時會忽略參考自己的知識庫。
這些研究增加了對虛假新聞問題的科學理解,這為解決該問題的循證方法奠定了基礎。從對真相錯覺效應的研究中得出的一個建議是,要充當自己的事實核查員。如果您確信某個主張是真實的,請問自己為什麼。是因為您有可信的證據表明該主張是真實的,還是僅僅是因為您反覆遇到過該主張?還要問問自己是否知道任何反駁該主張的證據。(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您確實知道。)可以透過公益廣告來推廣這種型別的建議,這些廣告已被證明在諸如讓人們減少亂扔垃圾和增加回收利用方面有效。就其本身而言,關於對虛假新聞易感性的個體差異的研究,例如德·基爾斯梅克和魯茨的研究,可以幫助確定那些特別需要透過這種型別的資訊宣傳活動來接觸的人群。
在更一般的層面上,這項研究強調了虛假新聞對民主社會構成的威脅。使用虛假新聞作為宣傳的目的是使人們以他們原本不會的方式思考和行動——例如,持有與壓倒性的科學共識相矛盾的觀點。當這種邪惡的目的實現時,公民不再有能力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在民主的邏輯中,這不僅對公民不利,而且對社會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