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勒岡州西向港——這個佔地900英畝的工業園區設有一個馬蹄形的木材和鋼鐵碼頭,伸入哥倫比亞河,位於波特蘭以北一小時車程處。二戰期間,它向太平洋運送子彈和炸彈。現在,它正在為一場新的戰鬥提供彈藥:是否要將大量美國西部煤炭出口到亞洲。
港口運營經理克雷格·艾利森指著碼頭邊緣的黑水解釋說:“這裡的航道很深。它是自沖刷的,所以你不需要疏浚它。” “這使其成為西北地區少數幾個可以處理遠洋貨運的地點之一。”
該地點是美國煤炭的五個擬議出口碼頭之一,這些煤炭從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內陸山區開採,運往能源需求旺盛的亞洲市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總而言之,這些分散的專案為受天然氣價格低廉和更嚴格的環保法規擠壓的美國煤炭行業提供了一種生命線,這種組合已經侵蝕了國內需求。至少三個粉河盆地最大的煤炭公司——博地能源公司、Ambre Energy 和阿奇煤炭公司——在一個或多個五個碼頭中持有股份。
如果所有專案都完成,它們每年1.5億噸的總運輸能力可能會使美國目前的煤炭出口水平增加一倍以上。
但是,這些專案的規模也引起了環保組織、西北部部落以及煤炭通往海洋的1200英里沿線數十個社群的強烈反對。這些團體擔心這些碼頭的交通可能對其生活質量產生的區域性影響,因此積極遊說要求進行更嚴格和全面的環境審查,這可能會使專案延誤數月甚至數年。
在經歷了動盪不安的極端天氣一年之後,出口碼頭引發了關於碳密集型煤炭出口對美國氣候承諾意味著什麼這一難題。該國的碳排放量去年趨於穩定,這主要歸功於天然氣使用和暖冬的綜合影響——本質上是因為該國燃燒的煤炭減少了。
反對碼頭的“超越煤炭”聯盟成員哥倫比亞河守護者協會執行董事佈雷特·範登·休維爾說:“如果你只是將煤炭運往中國,你真的取得了任何進展嗎?” “毫無疑問,中國在未來30年內將繼續燃燒煤炭,但我們正在展望未來。他們今天在廉價煤炭時代建造的工廠將使他們鎖定幾十年。”
通往海岸的高噸位路線
大宗商品可以透過兩條路線到達西向港——陸路鐵路或沿哥倫比亞河駁船運輸。這兩種方案目前都在審查中。
美國最大的碼頭運營商金德摩根公司正在對其透過鐵路每年將1500萬至3000萬噸貨物運往西向港的計劃進行盡職調查,然後在那裡裝載到遠洋船舶上。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所有的 Ambre Energy 公司在其計劃中更進一步,計劃每年透過駁船沿哥倫比亞河運送約 800 萬噸煤炭。這些煤炭在莫羅港進入河流後,在跨越太平洋之前不會再次接觸陸地,而是直接在西向港碼頭卸到貨輪上。
除了莫羅港和西向港的碼頭外,還有三個地點目前正在進行不同程度的盡職調查和許可。其中兩個在華盛頓州——貝靈厄姆附近的門戶太平洋碼頭和朗維尤附近的千禧散貨物流碼頭——還有一個在俄勒岡州庫斯灣附近。
Ambre Energy 發言人莉茲·富勒說,儘管 Ambre 的莫羅港專案規模較小,但在五個專案中,它的許可進展最快,最早可能在 2014 年上線。
她說:“從物流上講,我們目前已經克服了大部分基礎設施挑戰。” “我們在這裡的運營方式略有不同,因為從文化上講,西北地區對環境安全有非常高的標準,我們將這些標準納入了我們的設計中。”
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目前正在對莫羅港地點進行環境評估,並權衡是否需要更長的、針對特定地點的環境影響報告書 (EIS)。
到目前為止,它頂住了環保組織、美國環保署、俄勒岡州州長以及其他眾多環保和公民團體要求對所有五個擬議專案進行廣泛的環境影響報告書 (EIS) 的呼籲。
這樣的審查將考慮所有五個碼頭對西北地區的綜合影響,甚至可能考慮在美國境外燃燒美國化石燃料對氣候的影響。
價格訊號促進出口
碼頭的支持者,包括煤炭公司本身,拒絕了這種做法。 富勒說:“累積環境影響報告書不符合陸軍工程兵部隊過去對類似專案的要求。” “這將使我們的專案放緩數年。”
時間是美國煤炭行業無法承受的。由於天然氣價格低廉和美國環保署新的嚴格法規,美國的煤炭使用量已進入持續下降趨勢,產量也在隨之下降。美國能源資訊署最新的季度煤炭報告顯示,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 5.8%,比 2008 年同期下降 14%。
出口的增加,特別是對歐洲的出口 (ClimateWire, 2012 年 11 月 8 日),部分抵消了這種下降。然而,如果歐洲碳信用額度的價格暴跌在今年反彈,正如許多分析師預期的那樣,這種趨勢可能會逆轉。
而且,隨著許多美國燃煤發電廠計劃在未來十年內退役,只有亞洲的需求才能為能源公司提供進行基礎設施長期投資所需的那種保障 (ClimateWire, 2012 年 11 月 13 日)。
排放外包?
然而,這種重組正是反對煤炭碼頭的環保組織希望阻止的。儘管煤炭碼頭的支持者表示,亞洲的消費不太可能受到美國額外供應的有無的影響,但反對者堅持認為,美國必須對其出口的碳以及其燃燒的碳負責。
“超越煤炭”聯盟的範登·休維爾說:“從粉河盆地向中國開放大量新的煤炭供應將導致價格下降——這是一個簡單的供需函式。” “這裡有理性的經濟答案,但也有道德上的考慮:在我們應該努力逐步淘汰煤炭的時候,我們真的想壓低煤炭價格嗎?”
每年額外增加 1.5 億噸煤炭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中國的需求,這很難確定。該國目前每年燃燒約 48 億噸煤炭,其中 96% 是國內供應的。
能源諮詢公司 Supercritical Capital 的合夥人理查德·莫爾斯說,情況進一步複雜化,因為在中國,政策而非需求是設定煤炭價格的主要驅動因素。
他說:“假設你同意 1.5 億噸可以對 40 億噸市場產生影響的觀點。那麼你必須斷言,中國的能源規劃對煤炭價格高度敏感。” “如果你看看中國的能源目標,或者電力部門的運作方式,你會發現它實際上對電價相當不敏感。”
莫爾斯說:“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燃煤電廠上虧損,但它仍在大量生產,因為這是國有能源公司的政治指令。” “他們沒有太多好的替代方案。”
他說,供需論更有意義的地方是在日本等正在尋求核電替代品的國家。韓國、臺灣以及在較小程度上依賴監管較少的能源市場的印度等能源需求旺盛的經濟體,將希望分享美國煤炭。莫爾斯補充說,這些國家幾乎沒有自己的國內能源替代品。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