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昨天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在2015年趨於平穩,甚至可能略有下降。
全球碳專案和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專家發現,今年全球排放量可能下降多達0.6%,而2014年則以相同的速度增長——與過去十年全球平均2.4%的年增長率相比,這是一個顯著的差異。
研究人員表示:“這將是全球經濟強勁增長時期首次出現下降。”他們指出,為了使全球排放量達到峰值並迅速下降,印度新增能源消耗的一部分必須來自“低碳”資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報告作者、諾里奇東英吉利大學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科琳娜·勒凱爾表示:“預計的下降主要歸因於中國煤炭使用量的減少,這受到了中國經濟調整的推動。”
作者利用中國、美國、印度、歐盟和英國的能源消耗量預測了排放量的減少。
勒凱爾說:“中國正在大力解決其空氣汙染問題,其可再生能源正在快速增長。”勒凱爾表示,2015年很可能與排放量上升的其他年份不同,是一個例外。
國際能源署和荷蘭國家機構——荷蘭環境評估機構,今年早些時候也釋出了類似的全球排放放緩預測。
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格雷格·馬蘭在評論昨天的論文時表示:“對我來說,最大的不確定性是中國的資料。”
接近煤炭峰值?
中國在11月初發布了能源資料,承認該國每年的煤炭燃燒量比政府先前公佈的資料多出17%。
勒凱爾補充說:“這不太可能是排放峰值。許多新興經濟體都依賴煤炭,在短短幾年內,排放量將非常迅速地增加。”
中國的經濟和發展資料一直是許多人懷疑和質疑的物件,即使在國家政治圈內也是如此。
據維基解密獲得的一份外交電報顯示,2007年3月,時任遼寧省(位於中國東北部,與朝鮮接壤)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在一次晚餐上告訴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克拉克·蘭特,國家釋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總數存在嚴重缺陷。
李對蘭特說,國家釋出的GDP資料是“人為製造的”,本質上不可靠。
相反,李說,他會檢查用電量、火車貨運量和貸款分配情況,以瞭解中國經濟狀況。
前克林頓白宮官員和出席巴黎談判的氣候專家保羅·布萊索說:“這項研究表明,有可能在不造成重大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減少煤炭使用和減少排放,這駁斥了那些預測經濟崩潰的懷疑論者。這應該會增強人們的信心,認為《巴黎協定》可以啟動向更安全的氣候和向更清潔能源的經濟可行途徑過渡。”
中國傾向於碳排放交易
在昨天釋出的另一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在中國工作的氣候政策研究人員更傾向於一種排放交易市場,該市場將最高的負擔放在中國東部能源密集型地區和城市,並且隨著市場向西轉移,成本會降低。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教授瓦萊麗·卡普勒斯在一次採訪中解釋說,東部是中國主要城市所在地,比較富裕,居民人均收入高於西部地區。
卡普勒斯說,排放交易系統可能會吸引北京的政治領導人,部分原因是它可以讓中國政府將財富分配給較貧困、欠發達的地區。
亞洲開發銀行昨天宣佈,東南亞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成本可能比六年前的預測高出60%,修改了其2009年的資料。
該銀行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100年,該地區可能損失高達11%的經濟產出。
亞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在一份宣告中表示:“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經濟成本比我們之前估計的更嚴重。”
這家總部位於馬尼拉的銀行表示,森林砍伐佔東南亞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的大部分,而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這五個擁有約5.5億人口的國家佔該地區排放量的90%。
全球碳專案執行主任約瑟普·卡納德爾在8月份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全球碳專案是科學家之間自願合作,旨在對碳排放進行穩健和獨立的分析。該專案每年都會發布一份關於世界排放狀況的報告。
他說:“我們不會發表任何表明我們有特定議程的宣告。我們的使命是為非政府組織、政府、生物物理和社會科學家提供最可靠的資料,以開發他們自己的模型。”
記者麗莎·弗裡德曼和加亞特里·瓦迪亞納坦對此做出了貢獻。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電訊》。www.eenews.net,202-628-6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