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臭氧層空洞有助於減緩北極變暖

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也是強效溫室氣體,佔北極氣溫上升的近一半

拯救地球臭氧層的國際條約通常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環保行動之一。現在有證據表明,它所做的不僅僅是保護地球的關鍵屏障。

1987年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有效地逐步淘汰了氯氟烴——一種強大的、消耗臭氧層的工業化學品——的使用,它們造成的曾經臭名昭著的南極“臭氧空洞”正在恢復。最終,臭氧層有望恢復到原始狀態。

科學家表示,與此同時,《蒙特利爾議定書》也帶來了一些重要的額外好處。如果沒有它,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會更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是因為造成臭氧空洞的同一種化學物質也是強效溫室氣體——壽命較短,但在大氣中比二氧化碳強大得多。最近的研究表明,當它們侵蝕臭氧層時,它們也在幫助地球氣候變暖。

一項新研究昨日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該研究有助於將它們的影響納入考量。研究發現,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可能導致了1955年至2005年間北極經歷的所有變暖現象的近一半。

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發現。北極是地球上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

這項研究並沒有削弱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或其他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影響。自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仍然是人為造成氣候變化的最重要因素。

但它確實承認了其他溫室氣體對地球氣候產生的驚人影響。它也指出了全球合作在推動有意義的環境變化方面的力量。

哥倫比亞大學氣候科學家、研究合著者邁克爾·普雷維迪說:“如果沒有《蒙特利爾議定書》,[北極]變暖不會像現在這麼嚴重”。他補充說:“關於未來全球氣溫變化,你也可以說同樣的話。”

意想不到的影響

迄今為止,關於臭氧和氣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損臭氧層對大氣產生的物理影響的方式上。研究表明,臭氧空洞改變了平流層,從而導致南半球周圍氣流發生了一些大規模變化,包括南極風模式和急流行為的轉變。

新的研究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它著眼於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對全球氣溫的直接影響。

該研究採用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使用一組氣候模型,它比較了兩組模擬——一組反映了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實際歷史排放量,另一組假設自1955年以來這些排放量沒有增長。

研究發現,隨著排放量增長的歷史模擬導致了大約兩倍的變暖。換句話說:如果消耗臭氧層物質保持在1955年的水平,北極的變暖幅度將減少一半左右。

其他最近的研究,採用更全球化的方法,也發現《蒙特利爾議定書》對氣候產生了重大的——即使是意想不到的——影響。

一項研究上個月在《環境研究快報》上發表,該研究發現自《蒙特利爾議定書》生效以來,它可能阻止了北極地區超過攝氏一度的升溫——或約華氏1.8度。到2050年,它可能抵消北極地區高達3至4攝氏度的升溫,以及全球平均約一度的升溫。

另一項研究於2013年發表,該研究表明大幅削減氯氟烴的使用可能有助於減緩世紀之交前後全球變暖的速度。

大氣化學家大衛·費希(David Fahey)表示,這類研究突顯了調查特定型別的溫室氣體對氣候影響的有用性。大衛·費希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他為E&E News評論了這篇新論文。

他說,這包括對那些不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主要因素那樣經常被研究的物質的影響。正如臭氧研究顯示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影響有時比預期的要大。

除了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努力之外,解決這些較少被提及的溫室氣體可以對全球氣溫產生重大影響。

這是擬議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更新版《基加利修正案》背後的想法,該修正案旨在逐步淘汰氫氟碳化物的使用。氫氟碳化物作為消耗臭氧層物質氯氟烴的替代品而崛起,但科學家此後認識到,氫氟碳化物是強效溫室氣體。

《基加利修正案》將到2047年將全球氫氟碳化物消費量減少80%,有可能在本世紀末阻止全球變暖達到攝氏半度。

由於特朗普政府的反對,美國尚未批准該協議。而限制國內氫氟碳化物消費的提議在政治上存在分歧。

但如果說《蒙特利爾議定書》迄今為止證明了什麼——即使是無意中——那就是這類逐步淘汰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新研究的作者寫道:“[如果]我們的發現得到未來研究的證實,《蒙特利爾議定書》作為一項重要的環境條約的作用將呈現新的維度。”

經 Climatewire 許可,轉載自 E&E 新聞。E&E 在 www.eenews.net 上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切爾西·哈維《氣候導報》報道氣候科學。她追蹤研究人員提出的重大問題,並解釋了關於全球氣溫的已知資訊和需要了解的資訊。切爾西於 2014 年開始撰寫關於氣候科學的文章。她的作品曾發表在《華盛頓郵報》、《大眾科學》、《男士雜誌》等刊物上。

更多作者:切爾西·哈維

E&E 新聞為專業人士提供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

更多作者:E&E 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