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寮國發現 COVID-19 病毒最親近的已知親屬

對中國和寮國蝙蝠的研究表明,東南亞是類似 SARS-CoV-2 的潛在危險病毒的熱點地區

Sleeping bats all bunched up together.

一群正在洞穴頂上棲息的中華菊頭蝠 (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科學家在寮國的蝙蝠中發現了三種病毒,它們比任何已知病毒都更類似於 SARS-CoV-2。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病毒的部分基因程式碼支援了關於 COVID-19 病毒具有 自然起源的說法,但他們的發現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存在大量具有感染人類潛力的冠狀病毒。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病毒學家大衛·羅伯遜稱這一發現“令人著迷,而且相當可怕”。

這些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結果已釋出在預印本伺服器 Research Square 上。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新病毒包含的受體結合域與 SARS-CoV-2 的受體結合域幾乎完全相同,因此可以感染人類細胞。受體結合域使 SARS-CoV-2 能夠附著在人類細胞表面的 ACE2 受體上,從而進入細胞。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為了做出這項發現,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學家馬克·埃洛伊特及其在法國和寮國的同事從寮國北部洞穴中的 645 只蝙蝠身上採集了唾液、糞便和尿液樣本。在三種菊頭蝠 (Rhinolophus) 物種中,他們發現了每種病毒都與 SARS-CoV-2 的相似度超過 95% 的病毒,他們將其命名為 BANAL-52、BANAL-103 和 BANAL-236。

自然起源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病毒學家愛德華·霍姆斯說:“當 SARS-CoV-2 首次被測序時,受體結合域看起來真的不像我們以前見過的任何東西。” 這導致一些人猜測該病毒是在 實驗室中製造出來的。但他表示,寮國冠狀病毒證實了 SARS-CoV-2 的這些部分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

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病毒學家王林發贊同道:“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確信 SARS-CoV-2 具有自然起源。”

越南河內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進化生物學家愛麗絲·拉廷內說,與在泰國、柬埔寨和中國南方雲南省發現的 SARS-CoV-2 的近親一起,這項研究表明東南亞是“與 SARS-CoV-2 相關病毒多樣性的熱點地區”。

在他們研究的額外步驟中,埃洛伊特和他的團隊在實驗室中表明,這些病毒的受體結合域可以像某些早期 SARS-CoV-2 變體一樣有效地附著在人類細胞上的 ACE2 受體上。研究人員還在細胞中培養了 BANAL-236,埃洛伊特說他們現在將使用它來研究該病毒在動物模型中的致病性。

去年,研究人員描述了 SARS-CoV-2 的另一個近親,稱為 RaTG13,它是在雲南的蝙蝠中發現的。總體而言,它與 SARS-CoV-2 的相似度為 96.1%,這兩種病毒可能在 40-70 年前擁有共同的祖先。埃洛伊特說,BANAL-52 與 SARS-CoV-2 的相似度為 96.8%,並且所有三種新發現的病毒都有各自的部分,這些部分比在任何其他病毒中看到的都更類似於 SARS-CoV-2 的部分。

格拉斯哥大學的進化病毒學家斯皮羅斯·萊特拉斯說,病毒透過一種稱為重組的過程相互交換 RNA 片段,BANAL-103 和 BANAL-52 中的一個片段可能在不到十年前就與 SARS-CoV-2 的片段共享了一個祖先。“這些病毒重組得非常厲害,以至於基因組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進化歷史,”他說。

研究人員表示,寮國的研究為了解大流行的起源提供了見解,但仍然存在缺失的環節。例如,寮國病毒不包含刺突蛋白上所謂的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該位點進一步幫助 SARS-CoV-2 和其他冠狀病毒進入人類細胞。

該研究也沒有闡明病毒的祖先是如何傳播到中國中部武漢的,那裡是首次發現已知 COVID-19 病例的地方,也沒有闡明該病毒是否搭乘了中間動物的順風車。

答案可能來自對東南亞更多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的取樣,許多研究小組正在這樣做。

另一篇也釋出在 Research Square 上且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預印本揭示了中國正在進行的工作。在那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 2016 年至 2021 年間在中國各地採集了約 13,000 只蝙蝠的樣本。但他們沒有發現任何 SARS-CoV-2 的近親,並得出結論,這些病毒“在中國蝙蝠中極為罕見”。

但其他研究人員質疑這一說法。“我強烈反對 SARS-CoV-2 的近親可能不在中國蝙蝠中傳播的說法,因為此類病毒已經在雲南被描述過,”霍姆斯說。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拒絕回應《自然》雜誌關於研究結果的問題,因為該論文仍在審查中。

王說,這兩項研究都強調了加強在中國境外地區進行取樣以幫助揭示大流行起源的重要性。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於 2021 年 9 月 24 日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