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近距離觀察流星尾跡揭示出驚人的大顆粒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2004年9月3日,一顆重達近百萬公斤的小行星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解體,釋放出相當於核彈的能量。衛星近距離觀察了這次爆炸,使研究人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研究由此產生的雲層。

當流星體與我們地球大氣層接觸時分解成微小碎片,它們會留下可見的尾跡,觀察者可以欣賞到“流星”和流星雨。(影像是一位藝術家對中型流星的詮釋。)根據理論,分解過程中產生的大部分顆粒只有幾個奈米寬。澳大利亞南極分部的安德魯·克萊科修克和他的同事利用來自軌道衛星的紅外和光感測器讀數,分析了2004年9月事件產生的流星煙霧的成分。他們發現,許多碎片實際上比預期的要大得多,測量寬度可達20微米。

作者認為,如果進一步調查發現最新結果具有代表性,那麼這可能會對科學家們理解地球氣候產生影響。由於粒徑在 0.05 到 1 微米之間的氣溶膠顆粒可以有效地散射光和輻射,並催化大氣反應,因此流星塵埃(會在大氣中停留數週到數月)可能在氣候強迫和臭氧損耗中發揮比以前認為的更大的作用。一份詳細介紹這些發現的報告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