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的聯合國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正在帶來更多的乾旱、熱浪和強降雨,這些變化將要求各國政府改變其應對自然災害的方式,以保護人類生命和世界經濟。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昨天釋出的這份 592 頁的分析報告還明確指出,極端天氣造成的損失是不均衡的,因為缺乏災害規劃和應對災後工作的資源會加劇其影響。
報告稱,在 1970 年至 2008 年間,超過 95% 的自然災害死亡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而氣候極端事件造成的最大經濟損失則發生在較富裕的發達國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購買訂閱即表示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 IPCC 報告稱,全球沒有哪個地區會不受天氣模式變化的影響。
斯坦福大學教授、IPCC 氣候變化影響工作組負責人克里斯托弗·菲爾德說:“當你閱讀這份報告時,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之一是,幾乎到處都存在災難風險。關注災難風險並減少災難風險應該是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優先事項。”
這包括美國,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資料,美國去年遭受了 550 億美元與災害相關的損失。其中包括 14 起極端天氣事件,每起事件造成的損失超過 10 億美元。
IPCC 物理科學工作組聯合主席、伯爾尼大學的托馬斯·斯托克說:“評估清楚地表明,美國也不能倖免於我們在預測未來極端事件時看到的全球變化。”
一些地區可能變得不適合居住
這些變化包括到本世紀末的“大幅升溫”,地球大部分陸地地區出現更長、更強、更頻繁的熱浪,更頻繁的強降雨事件,以及歐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出現更強烈和更長時間的乾旱。
報告稱,其中一些變化已經顯而易見,包括自上世紀中期以來,寒冷天氣和夜晚的總數下降,而溫暖天氣和夜晚的數量增加。
但 IPCC 主席拉金德拉·帕喬裡表示,這些變化的影響會受到不同社群適應能力的影響。
“世界不同地區非常相似的事件和災難的影響存在巨大差異。”
新報告稱,一些地區可能會因極端天氣模式的變化而變得不適合居住,報告指出,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小島嶼國家和大型沿海城市是可能的例子。
菲爾德說:“當你環顧世界時,會發現很多地方由於某種原因處於邊緣地帶。氣候變化可能會在已經發生的壓力之上施加額外的壓力,而且跡象表明,對於那些接近邊界線的地區,額外的壓力可能會使其變得不適合居住。”
未來將面臨“令人痛心”的選擇
對於印度孟買來說,其脆弱性來自於它位於阿拉伯海沿岸的位置,這座特大城市已經蔓延到曾經是沼澤地的地區。但新報告稱,從堵塞城市許多雨水排水溝的垃圾到導致貧民窟蔓延的極端貧困,“發展失敗”加劇了這種脆弱性。
報告指出,2005 年 7 月襲擊孟買的極端暴雨導致 1000 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貧民窟居民,並擾亂了城市的水、下水道、道路、鐵路、電力、航空運輸和電信系統。
報告中列出的城市中,人口最多、未來面臨洪水風險的城市包括印度的加爾各答;孟加拉國的達卡;中國的廣州和上海;曼谷;緬甸的仰光;邁阿密;以及越南的胡志明市和海防。
專家昨天表示,關於孟買人口稠密、地勢低窪的貧民窟在極端天氣增多的地球上的命運的警告,暗示了世界在氣候變化時將面臨的艱難選擇。
菲爾德說:“展望未來,最困難的決定可能涉及是否應該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或社群動員。關於是否遷移的決定是令人痛心的,我認為這是世界社會在未來會越來越頻繁地面臨的問題。”
IPCC 在 11 月釋出了新報告的摘要,但完整報告直到昨天才釋出。科學小組還計劃釋出報告的早期草案,以及科學和政府評審員的評論以及 IPCC 作者的回應。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電訊。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