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氣候評估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氣溫升高,沙漠氣候已在中亞部分地區向北蔓延最多達100公里。
5月27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的這項研究還發現,過去35年來,包括中國、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部分地區在內的整個中亞地區的氣溫都在升高。同期,山區變得更加炎熱潮溼,這可能加速了一些主要冰川的退縮。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市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全球生態部生態學家傑弗裡·杜克斯說,這些變化威脅著生態系統和依賴生態系統的人們。他說,這些發現是“朝著為緩解和適應政策提供資訊邁出的重要第一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更乾燥和炎熱
中亞超過 60% 的地區氣候乾燥,降雨稀少。由於植物和其他生物幾乎沒有水可用,該地區大部分地區都容易受到氣溫上升的影響,氣溫上升會促進土壤中水分的蒸發並增加乾旱的風險。之前的氣候變化研究報告了中亞大部分地區氣溫和降雨的平均變化,但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地球和氣候科學家、研究合著者胡起說,這為居民提供的本地化資訊有限。“我們需要了解特定地區氣候變化的細微之處,”胡說。
胡和中國蘭州大學的氣候科學家韓子航利用 1960 年至 2020 年的氣溫和降水資料,將中亞劃分為 11 種氣候型別。
他們發現,自 20 世紀 80 年代末以來,被歸類為沙漠氣候的地區已向東擴張,並在烏茲別克北部和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南部以及中國西北部的準噶爾盆地周圍向北蔓延了多達 100 公里。胡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擴張,並對鄰近的氣候帶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些氣候帶也變得更加乾燥。在一些地區,1990 年至 2020 年間的年平均氣溫比 1960 年至 1979 年間至少高出 5°C,夏季變得更加乾燥,降雨主要發生在冬季。
杜克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溫升高和降雨減少將導致植物群落逐漸被適應更炎熱和乾燥條件的物種所主導。“這將對依賴草原或草地的放牧動物等事物產生影響,”他說。他補充說,在一些地區,長期乾旱將降低土地的生產力,直至其變成“死亡”土壤。
更溫暖和潮溼
該團隊在山區發現了不同的情況。在中國西北部的天山山脈,氣溫升高伴隨著以降雨而非降雪形式的降水量增加。胡說,更高的氣溫和增加的降雨量促使了高海拔地區冰川的融化,這可能解釋了該山脈冰川前所未有的收縮速度。
英國牛津大學地理學家特洛伊·斯特恩伯格說,隨著降雪量的減少,中亞地區的冰川將無法補充流失的冰,這意味著未來流向居民和農作物的融水將減少。
全球性問題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氣候科學家米奇·格蘭茨說,荒漠化是中亞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一個問題。但要最終確定沙漠正在擴張,研究人員應該關注沙塵暴和熱浪等指標,而不是僅僅依賴氣候分類。
斯特恩伯格指出,採礦和農業等人類活動也助長了荒漠化。因此,他說,中亞各國政府應關注可持續農業和城市化。“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中亞也應關注不斷變化的氣候,並努力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22年6月16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