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全球降水模式正因氣候變化而發生新的變化。
這項研究昨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是第一項在陸地和海洋的全球降水變化中發現氣候變化訊號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堆積如山的證據中又一塊表明氣候變化是真實且正在發生的基石,”研究的合著者、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氣候科學家凱特·馬維爾 (Kate Marvel) 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氣候模型預測,大氣中吸熱氣體的增加將以兩種主要方式改變降水。第一種變化是加強現有的降水模式。這通常被稱為“溼者更溼,幹者更幹”。
較溫暖的空氣會捕獲更多的水蒸氣,科學家預計額外的水分會落在地球上已經潮溼的地區。
“但是由於降水必須與蒸發相平衡,我們預計乾旱地區會有[相應的]增加,”馬維爾說。
第二種變化是風暴路徑的改變,隨著大氣環流的變化,風暴路徑應從赤道向兩極移動。
與自然變異作鬥爭
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降雨模式的這些變化,但由於降水中存在太多的自然變異,這些變化通常很難區分。
例如,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使溼潤地區更溼潤,乾燥地區更乾燥,因此當科學家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時,很難說這是氣候變化還是僅僅是厄爾尼諾現象。
“真的很難梳理出那個訊號,”馬維爾說。
馬維爾和她的合著者席琳·邦菲爾斯 (Celine Bonfils) 在這項新研究中能夠做到的是將預期的變化一起考慮在內。
“我們在研究中所做的是說,好吧,人們已經在觀測中尋找一個或另一個,以檢視它是否正在發生。如果我們同時尋找兩者呢?”馬維爾說。
這樣做對研究很有用,因為雖然厄爾尼諾現象會使溼潤地區更溼潤,但它也會使風暴路徑向赤道收縮。這與氣候變化導致的情況相反。
因此,尋找溼潤地區降雨增加以及風暴路徑偏離赤道的現象,有助於研究人員將氣候變化的訊號與自然變異的噪聲區分開來。
“如果你發現溼者更溼,幹者更幹,而且這種情況越來越多地與向極地擴張同時發生,那麼幾乎不可能自然發生,”馬維爾說。
在“噪音”中尋找訊號
與許多試圖梳理出氣候變化訊號的研究類似,研究人員將觀測資料與氣候模型進行了比較。
這些模型在沒有溫室氣體影響的情況下執行,以便科學家可以將這些結果與 33 年的衛星降水資料進行比較。
這些模型告訴研究人員,在沒有溫室氣體影響的情況下,自然變化是否有可能產生衛星觀測到的降雨模式和風暴路徑變化。
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時,那麼溫室氣體就會被認為是改變全球降水方式的罪魁禍首。
愛丁堡大學的氣候研究員加比·黑格爾 (Gabi Hegerl) 熟悉這項工作,稱其“非常有創新性”。
她說:“由於降水非常重要,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發現和令人興奮的方法。”
太平洋氣候影響聯盟的氣候科學家兼主任弗朗西斯·茲威爾斯 (Francis Zwiers) 看過這項研究的介紹,他也表示同意。
茲威爾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我認為這篇論文大大加強了我們現有關於人類是否在全球範圍內對降水產生影響的文獻資料。”
馬維爾指出,這些發現並不令人驚訝,而是證實了科學家長期以來所說的氣候變化的影響。“如果我們發現這種情況沒有發生,那將是一個更令人驚訝和興奮的結果,”她說。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氣候新聞專線》。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