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鳥類將大自然作為其麵包盒

斑點星鴉在儲存食物以備後用時會考慮食物的易腐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每年大約在冬末,幼年斑點星鴉啄破蛋殼而出,準備向它們的父母學習如何作為鳥類生存——例如,如何全年埋藏種子以供日後食用。斑點星鴉相當獨特,即使在儲藏種子的鳥類中也是如此,因為它們僅依賴於一種樹的種子:喀爾巴阡山脈和阿爾卑斯山的瑞士石松樹。反過來,這種樹也依賴它們來播撒種子。

對於鳥類來說,問題在於這些種子僅在八月至十月之間可供收穫。如果星鴉不小心,它們埋藏的種子很容易發芽並變成樹苗,使得數週或數月後的儲存地點毫無用處,無法作為食物。因此,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斑點星鴉擁有一種聰明的蔬菜水果店系統:它們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延長種子保質期的食物藏匿地點,即不易腐爛的地方。

大多數儲藏食物的鳥類都會仔細選擇它們的藏匿地點,但沒有人確切知道它們是如何做到的。普遍的假設一直是,鳥類傾向於選擇那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其他動物發現並偷竊其儲藏物的地點。艾克·萊娜·諾伊舒爾茨是德國法蘭克福LOEWE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研究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她最近對這一假設進行了檢驗。她和她的同事在瑞士東阿爾卑斯山的五種微生境之一(例如雪下、樹下或灌木附近)隨機埋藏了900顆石松種子。然後,研究人員花費了近400個小時觀察斑點星鴉隱藏它們自己的儲藏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透過將他們的實驗性儲藏物與鳥類的儲藏物進行比較,諾伊舒爾茨發現,星鴉明確選擇將種子藏匿在最不可能發芽長成樹木的區域——即缺乏必要土壤水分或陰暗的地點。該團隊還發現,所有儲藏物被盜竊的可能性均等,無論其周圍環境如何,這是1月份發表在《動物生態學雜誌》上的結果。

諾伊舒爾茨說:“瑞士石松可以[存活]超過500年,因此它不需要大量的成功發芽事件來維持種群的生存能力。”這種生命週期解釋了這些常綠樹如何進化到依賴於試圖將種子藏匿在最不可能長成新樹的地方的鳥類。每個季節僅有少量種子發芽,在多個世紀中散佈開來,就能產生相當多的後代。與此同時,斑點星鴉已經學會將大自然用作麵包盒,防止它們的食物變質。

傑森·G·戈德曼是一位居住在洛杉磯的科學記者。他曾為《大眾科學》、《洛杉磯》雜誌、《華盛頓郵報》、《衛報》、BBC、《保護》雜誌和其他刊物撰寫關於動物行為、野生生物生物學、保護和生態學的文章。他為《大眾科學》的“60秒科學”播客撰稿,並且是《科學部落格:基本指南》(耶魯大學出版社)的聯合編輯。他喜歡在電視和廣播上分享他的野生生物知識,並經常向公眾談論野生生物和科學傳播。

更多作者:傑森·G·戈德曼
大眾科學雜誌 第312卷 第3期本文最初以“擁有面包盒的鳥”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312卷 第3期 (), 第14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15-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