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自然環境與多種人類健康益處相關,從降低抑鬱症發病率到增強免疫功能。最近的兩項研究發現證據表明,城市綠地,如公園和花園,也可能改善認知發展並緩衝健康不平等的影響。
在去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挪威和美國的調查人員探索了巴塞羅那 36 所小學的 2,593 名 7 至 10 歲兒童的認知發展。在 12 個月的時間內,他們定期使用認知測試跟蹤記憶力和注意力方面的變化,並使用高解析度衛星資料評估兒童在家中、學校以及通勤期間與綠地的距離。在排除社會經濟地位和其他潛在的混雜因素後,他們確定,與公園綠地更近的兒童比其他兒童的記憶力發展更好,注意力更不分散。
研究作者認為,綠地可能直接和間接地產生積極影響。“綠地為兒童提供了發展諸如發現和創造力等心理技能的機會,”巴塞羅那環境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的醫生和研究員、共同作者 Payam Dadvand 說。更間接地,綠地可能透過減少空氣汙染和噪音暴露、增加身體活動以及豐富來自環境的微生物輸入來提供幫助,所有這些都與改善心理發展有關,他說。當研究人員測量並考慮了與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在植物和樹木較少的地方較高)時,他們發現這解釋了觀察到的綠化與認知發展之間 20% 到 65% 的關聯。Dadvand 說,空氣汙染已被證明具有神經毒性作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 impactful 報道。
根據格拉斯哥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的一篇論文,自然環境也可能有助於減輕社會經濟不平等帶來的精神健康負擔。去年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橫斷面觀察研究旨在確定哪些社群特徵可能是“均等化的”,或能夠打破社會經濟差距與健康不平等之間關係。科學家使用來自 34 個歐洲國家城市地區 21,294 名成年人的資料,檢查了參與者的經濟壓力水平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然後,他們探索了這些變數與五個社群特徵或服務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綠地、銀行和郵政服務、公共交通和文化設施的可達性。結果表明,隨著綠地可達性的提高,經濟最困難和最不困難的人群之間的幸福感評分差異減小,因此,在那些更容易獲得綠地的人群中,健康差距縮小了 40%。在研究的任何其他變數中均未發現此類益處。
Dadvand 說,目前世界人口中約有一半居住在城市地區,而且這個數字預計還會增加。諸如此類的發現可能會影響政策制定者增加綠地可達性,希望這樣做可以提升附近居民的精神健康,並提高兒童的學業成績。“這可能會對個人、家庭和整個社會產生長期影響,”Dadvand 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