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使烏鶇變成早起的鳥兒

由於生物鐘的改變,城市鳴禽的活躍時間也更長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正如城市居民的生活節奏比農村居民更快一樣,城市鳥類也比生活在森林中的同類更加活躍。研究人員今天報告說,原因是城市噪音和光線改變了城市鳥類的生物鐘。

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之前的報告,即城市鳴禽會採取更夜間的生活方式——這一資料促使德國拉多夫採爾馬克斯·普朗克鳥類學研究所的生態學家達維德·多米諾尼調查鳥類的活動模式僅僅是對繁忙城市的一種行為反應,還是由動物的生物鐘的實際變化引起的。

為了進行這項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輯》上的研究,多米諾尼和他的同事們用歐洲烏鶇(Turdus merula)進行了一項實驗。科學家們將微小的 2.2 克無線電脈衝發射器安裝在生活在德國慕尼黑的烏鶇以及生活在附近森林的烏鶇身上。發射器監測了這些鳥類三個星期的活動。多米諾尼發現,森林鳥類在黎明時開始活動,而城市鳥類平均提前 29 分鐘開始活動,並且在晚上保持活躍的時間延長了 6 分鐘。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確定這些差異是否是由於生理變化引起的,多米諾尼從這兩個地點收集了烏鶇,並將它們放入不透光和隔音的籠子裡。在十天的時間裡,這些籠子被持續的昏暗燈光照射,因此鳥類不知道一天中的時間,並監測它們的活動模式。

時間扭曲
研究人員發現,籠子裡的城市鳥類的生物鐘比森林鳥類更快。城市鳥類完成一個完整的 24 小時活動週期平均比森林鳥類少 50 分鐘。在沒有黎明和黃昏的外部刺激的情況下,城市鳥類的行為節律迅速減弱,它們的活動和休息時間變得比森林鳥類更不規律。

擁有如此微弱的生物鐘可能對烏鶇有利。“這可以使它們更好地應對不如荒野那樣可預測的城市環境,”多米諾尼說。但是,這樣的生物鐘也可能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你不得不懷疑——如果這些城市鳥類沒有透過在白天小睡或在晚上睡得更沉來彌補,那麼睡眠不足是否會降低它們的認知能力或縮短它們的壽命?” 馬克斯·普朗克鳥類學研究所(位於西維森)的鳥類睡眠生物學家尼爾斯·拉滕博格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多米諾尼說,仍然需要確定的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類是否也改變了晝夜節律。這是他希望在未來研究中解決的問題。

其他人則想知道鳥類的生物鐘是否會因城市生活而永久改變。“我真的很有興趣看到一個實驗,將城市鳥類移植到農村環境,反之亦然,”加拿大安大略省溫莎大學的鳥類學家丹尼爾·梅尼爾說。“城市鳥類會繼續早起嗎?鄉村鳥類會改變嗎?我們只是不知道。”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3年6月5日首次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