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挺身而出

由於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質性措施上猶豫不決,地方政府正採取行動,自行採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這座不夜城裡,燈火徹夜通明。紐約市需要能源來維持這些燈光,以及供暖、空調和許多其他服務。為了滿足這些需求,2005年,這座“大蘋果城”向大氣排放了近600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

八年後,儘管人口增加,新建築湧現,溫室氣體汙染排放量卻減少了1100多萬公噸。哥譚市是如何實現如此環保的?透過禁止用於供暖的最髒石油,並從發電轉向天然氣中獲益。

紐約並非唯一認真對待氣候變化的城市。全球各城市正在填補各國留下的領導真空,這些國家在過去二十多年裡未能對全球變暖採取有意義的行動。沿海城市尤其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氣溫升高帶來的其他不利影響,它們正在率先行動。哥本哈根、墨爾本和其他少數城市已經制定了實現碳中和的計劃。“市長契約”是由228個城市組成的團體,代表全球4.36億公民,在今年早些時候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承諾每年減少20億公噸的溫室氣體汙染。甚至中國城市也參與其中:碳汙染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於2013年在包括深圳在內的七個地區開放,深圳市副市長唐傑表示,深圳去年減少了25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種前進的勢頭與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未能像其在明年結束的五年計劃中承諾的那樣降低碳強度(與經濟活動相關的汙染)形成對比。中國、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每年排放超過360億公噸的溫室氣體,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上升。

為了回應這種進展不足,今年九月,至少有10萬人走上紐約街頭,要求領導人採取行動。“人民氣候大遊行”的參與者表示希望,當各國代表於2015年12月在巴黎舉行第21次國際談判時,他們將敲定一項新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來遏制排放。然而,許多氣候政策專家擔心,這次會議將無法取得足夠的成果。

根據C40城市集團的分析,無論國際談判進展如何,到2050年,世界各城市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80億公噸。這意義重大,但僅比1987年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略多,後者是迄今為止為遏制氣候變化而採取的最重要一步。那項條約完成了幾百項地方法規才能完成的事情。國際解決方案固然重要,但在解決方案到來之前,城市將努力保持燈火通明,並減少汙染。

延伸閱讀和引用ScientificAmerican.com/dec2014/advanc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