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海岸的蟬群是氣候變化的“老兵”

但人類造成的加速全球變暖可能帶來挑戰

它們又回來啦!

距離被稱為“第二批次”的蟬群上次露出它們的顎部,爬出地面,求偶、交配並以數億計地死去,已經過去了17年。1996年的新聞報道講述了脫落的蛻皮堆積如山,有些地方甚至需要用雪鏟清理車道。

現在,經過漫長而禁慾的地下蟄伏後,它們的後代也開始沿著東海岸露面。它們也將有短暫的陽光時光,播下新的一代,延續困擾昆蟲學家數十年的模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的工作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什麼要在地下長期蟄伏?蟬的週期性生命週期的奇怪現象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昆蟲不常出現於地面的限制。 然而,大多數人認為,氣候變化——尤其是上次冰河時代結束後迅速變暖——發揮了作用。

北美有七種週期性蟬,四種是13年週期,三種是17年週期。所有這些蟬的特徵都是黑色和橙色的身體,雄性會用特定物種的合唱來求偶,在數量龐大時聲音震耳欲聾。

這七種物種的遺傳相似性表明,它們的共同祖先出現在過去8000年內。由於它們的出現似乎與土壤溫度和溼度密切相關,因此氣候很可能在調節它們的生命週期和提示它們出現方面都發揮了作用。

康涅狄格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的教授約翰·庫利表示,如果氣候像全新世中期之後那樣迅速變化,可能會再次改變昆蟲的生命週期。

他說:“不幸的是,我們沒有關於氣候[和蟬的出現]的非常詳細的記錄。我們確實知道它們喜歡溫暖和潮溼。如果天氣變暖且更加潮溼,我們可能會看到它們向北移動。”

風暴前的平靜
鑑於週期性蟬的交配時間視窗很短,同步出現對於它們的繁殖成功至關重要。在沒有毒液或偽裝的情況下,蟬的主要防禦手段是數量——它們提供的食物比捕食者能吃掉的更多。

落後者有時會提前或落後於蟬群主體出現,但這些蟬往往會在繼續繁衍後代之前被捕食。

然而,如果氣候發生足夠強烈和突然的變化,可能足以讓大量昆蟲同時出現在地表——即使是在它們預定出現日期之外的年份。事實上,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突然的變化可能將蟬科一分為二,導致兩個截然不同但又密切相關的分支——13年和17年物種。

庫利及其同事在2003年一篇關於氣候變化和週期性蟬生命週期的文章中寫道:“極端的氣候刺激可能會促使大量蟬發生變化,甚至可能足以讓捕食者吃飽。”

隨著地球變暖——以及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加速變暖——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昆蟲學家克雷格·吉布斯上週在《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如果蟬的週期受到變暖的地球的干擾,它可能還會再次扮演氣候指標的角色。”

庫利說,氣候變化的速度可能比蟬更快。“它們的反應時間不是即時的。如果它們(出現時)密度太低,它們就無法生存。”

一種麻煩,但不是危險
雖然蟬經常與蝗蟲(處於特定群聚階段的蚱蜢)混淆,但蟬既不會威脅人類也不會威脅他們的食物供應。在地下以塊莖和根為食13到17年後,它們上來後根本不吃東西。

大量昆蟲同時出現可能對附近的居民造成困擾,因為它們發出的噪音在近距離內可能超過120分貝。

但是,儘管它們的外表令人不安,而且名聲不佳,但這些昆蟲確實有一些可取之處。它們透過在挖洞到達地面的過程中使土壤通風,從而改善土壤條件,併為許多鳥類提供了營養豐富的——但並不頻繁的——食物。

眾所周知,它們也為人類提供了美味佳餚。來自紐約州錫拉丘茲附近的奧農達加民族的故事講述了他們由於週期性蟬的及時出現而擺脫饑荒。

品嚐過這種昆蟲的美食家將其味道描述為“堅果味”。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電訊》。 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