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瘙癢:病因和療法

如何緩解無法抑制的抓撓需求

警告:僅僅閱讀這篇文章都可能讓您感到皮膚髮癢。 思考瘙癢,看到別人抓撓,觀看臭蟲或其他引起瘙癢的圖片——所有這些都可能引發一種不可抗拒的衝動,想要擺脫那種惱人的感覺。

但是瘙癢——醫生稱之為“pruritus”——不僅僅是一種偶爾的煩惱。這種感覺源於皮膚神經細胞的刺激,是對昆蟲或異物等潛在危險的有用警告——抓撓通常是處理它們的簡單有效方法。瘙癢也是許多皮膚病的主要症狀,並出現在一些全身性疾病中,例如慢性腎臟疾病、肝硬化和某些型別的癌症。

雖然快速抓撓皮膚會帶來愉悅感,但如果潛在疾病未得到治療,持續瘙癢可能會變成一種痛苦。據估計,全世界有 8% 到 10% 的人忍受著慢性瘙癢,這是皮膚科醫生面臨的最常見的抱怨。然而,這種感覺的來源一直很神秘,而且人們對其瞭解甚少。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長期以來,瘙癢一直被忽視,被認為是疼痛的一種較輕形式,但由於其複雜性及其對成千上萬患者的重要性,瘙癢現在在研究界獲得了新的重視。 除了皮膚病或過敏等生理原因外,這種刺痛折磨的根源還具有強烈的心理成分。 科學家們現在正在利用成像技術和其他手段——甚至深入到分子水平——來探索這種現象的內在機制。

新的理解
瘙癢的根源困擾人們多年。 例如,公元二世紀,希臘醫生蓋倫觀察到,瘙癢可能源於與皮膚無關的潛在疾病。 德國醫生塞繆爾·哈芬雷弗在大約 350 年前將瘙癢定義為皮膚上一種不愉快的感覺,隨後會引發抓撓的需求。 拿破崙曾經歷過嚴重的瘙癢,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思想領袖讓-保羅·馬拉醫生也是如此。

早在 10 年前,醫學界還認為瘙癢是疼痛的“小弟弟”。 畢竟,邏輯是這樣的,這種感覺與疼痛一樣沿著相同的神經通路到達大腦,只是刺激的強度較弱。 這種觀念的依據包括,疼痛會消除瘙癢的觀察結果。 根據所謂的強度理論,較弱的神經元刺激會引起瘙癢,而較強的刺激會導致疼痛。

然而,在 1997 年,時任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馬丁·施梅爾茨證明,抓撓的需求透過稱為多模式 C 纖維的獨立神經纖維從皮膚到達脊髓。 這些 C 纖維似乎與發出疼痛訊號的 C 纖維相同,但它們僅傳遞瘙癢感覺。 傳遞皮膚刺激的訊號沿著神經纖維向下傳遞到脊髓,然後到達大腦。 抓撓和揉搓可能會透過刺激同一區域的疼痛和觸覺感受器來干擾這些神經末梢,從而抑制周圍的瘙癢感受器,稱為癢覺感受器。

此外,施梅爾茨的團隊與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的赫爾曼·漢德沃克一起,還發現了介導瘙癢的 C 纖維和疼痛 C 纖維之間的聯絡。 這種關於訊號纖維之間可能存在通訊的發現增加了一種疼痛緩解瘙癢的進一步機制。

2001 年,鳳凰城巴羅神經病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貓身上發現了特定的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對組胺(一種引發瘙癢的訊號分子)選擇性地做出反應,但對熱或疼痛刺激沒有反應。

真切的痛苦
當瘙癢變成慢性時——也就是說,當瘙癢持續或復發時,就會變成一種真切的痛苦。 根據挪威精神病學家弗洛倫斯·達爾加德的一項研究,除了過敏反應外,壓力是最重要的誘因。 其他研究發現,疥瘡(由蟎蟲感染引起)影響著全世界約 3 億人。 超過 3000 萬美國人患有溼疹,溼疹與強烈的抓撓慾望有關。 此外,在 2006 年的一項研究中,來自 12 個國家的近 19,000 名透析患者中,約有 42% 的人報告有中度至重度瘙癢。 肝損傷患者的情況也類似。

瘙癢也可能由心理觸發。 大多數人只需要觀看別人抓撓就會開始自己抓撓。 僅僅看到與抓撓相關的圖片——例如跳蚤的照片——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但直到最近,甚至還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證明這種廣泛存在的共同體驗。

為了彌合這一差距,我們的團隊在醫學心理學家約爾格·庫普弗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了一項心理實驗。 我們毫無戒心的參與者被要求評估關於“瘙癢——它是什麼?”這一主題的講座的教育質量。 受試者——60 名醫學和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參加了兩個不同的講座之一。 一組人觀看了蝨子、跳蚤、臭蟲和過敏性皮膚反應的影像; 另一組人看到了嬰兒和寧靜的風景。 毫不奇怪,第一組的學生在演示過程中抓撓自己的頻率明顯高於第二組的學生。

這種心理觸發可能與所謂的映象神經元有關。 這些特殊的神經細胞在我們自己執行某個動作以及當我們觀察到別人執行該動作時都會放電[參見戴維·多布斯的“揭示反射”;《大眾科學思想》,2006 年 4 月/5 月]。 例如,打哈欠的傳染性歸因於映象神經元活動。

為了找出大腦的哪些區域在瘙癢期間特別活躍,研究人員使用了成像方法來觀察受試者在用組胺產生瘙癢後的頭部。 英國聯合利華研究與開發公司的神經科學家弗朗西斯·麥格隆及其同事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來揭示小腦部分和額葉區域的放電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行為反應是由瘙癢和疼痛的不同額葉啟用造成的——也就是說,一方面是抓撓,另一方面是疼痛感知。

德國吉森大學本德神經影像研究所的一個團隊也使用 fMRI 研究了組胺引發的瘙癢,持續時間約為 15 分鐘,這通常是實驗誘導的瘙癢消退所需的時間。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的幾個區域會以特徵性的方式啟用:例如,額葉、左顳葉和小腦左半球的區域[參見上面的方框]。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感覺運動皮層——處理感覺刺激和控制運動的大腦皮層區域——沒有明顯的活動。 相反,許多放電區域往往是那些與情緒相關的區域。

神經性皮炎的追蹤
其他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了大腦中處理情緒的區域的重要性。 根據漢德沃克最近的一項研究,瘙癢部分在與疼痛相同的一些大腦區域中處理和啟用,此外,還在情緒中心杏仁核中處理和啟用。 根據日本國立生理科學研究所的望月秀樹領導的團隊的研究,扣帶回(一個處理情緒的轉換中心)和島葉(一個也與情緒和厭惡相關的區域)在瘙癢期間都會放電——但在疼痛期間不會。

維克森林大學浸信會醫療中心的吉爾·約西波維奇已經證明,神經性皮炎(慢性瘙癢)患者的大腦反應與健康人的大腦反應明顯不同。 只有在後者中,抓撓才會抑制扣帶回的活動。 研究人員推測,這種控制機制通常會防止瘙癢因情緒而增強。 在神經性皮炎患者中,這種機制似乎被推翻,結果瘙癢佔據了上風。

瘙癢研究最近也擴充套件到分子生物學領域。 例如,2007 年,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疼痛中心的周峰辰和孫彥剛研究了GRPR基因,該基因包含一種稱為胃泌素釋放肽 (GRP) 的化合物啟用的受體的構建指令。 這種神經肽是神經元釋放的蛋白質,通常對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與對照動物相比,GRPR基因失活的小鼠對刺激瘙癢的物質的抓撓反應較弱。 當研究人員給正常小鼠注射 GRP 受體阻滯劑時,這些動物對瘙癢的易感性也降低了。

瘙癢與神經肽(如 GRP)之間的聯絡已有一段時間的研究歷史,並且是德國明斯特大學的馬丁·斯坦霍夫及其同事工作的重點。 他們發現,某些神經肽及其受體分子和所謂的內肽酶(降解神經肽)起著關鍵作用。 如果這些生化過程的調節失調,可能會導致慢性炎症、瘙癢和疼痛問題。

神經性皮炎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 在這裡,內肽酶的工作速度不夠快,因此神經肽最終會啟用過多的免疫細胞。 結果是級聯炎症反應和瘙癢。

令人欣慰的訊息
抓撓可以暫時緩解,但可能會進一步刺激皮膚或導致皮膚撕裂。 治療方法包括洗劑和乳霜(如爐甘石和氫化可的松)、抗組胺藥、阿片類拮抗劑(如納曲酮,一種用於治療麻醉劑和酒精依賴的藥物)、阿司匹林和紫外線療法。 慢性瘙癢主要透過藥物治療。 在最近一項針對 385 名患者的研究中,明斯特大學的 Dorothee Seipmann 和 Sonja Ständer 表明,65% 的患者受益於此類藥物。 最常處方的藥物是抗組胺藥。 癲癇藥物加巴噴丁用於治療神經性(由神經纖維引起)瘙癢,納曲酮、普瑞加巴林、抗抑鬱藥帕羅西汀 (Paxil) 和免疫抑制劑環孢菌素的組合也在使用中。

目前最有希望的治療方法可能包括影響與瘙癢有關的阿片受體的物質。 吸食鴉片和海洛因的成癮者幾乎總是患有瘙癢,這主要是由 μ-阿片受體的過度啟用引起的。 沿著這條線索,研究人員可能會探索阻斷這種受體的治療方法。 受體的天然拮抗劑是 κ-阿片受體,其啟用會減少瘙癢。 最初的臨床研究已經在研究刺激 κ 受體的物質。

許多鎮靜技巧,其中包括自體訓練(患者重複一組視覺化影像)和雅各布森漸進性肌肉放鬆法(患者放鬆肌肉以緩解緊張),已被證明可以有效地補充藥物治療。 心理療法通常對於消除抓撓的衝動不是很有效。

在家中,患者可以做些什麼來減輕持續存在的、令人煩惱的瘙癢呢? 冷水淋浴或沐浴,特別是添加了皮膚科醫生建議的含有舒緩物質的沐浴新增劑,可以有所幫助。 冷敷也可用於控制區域性瘙癢。 涼爽的環境,尤其是在晚上,很有幫助。 讓臥室通風,穿寬鬆的睡衣——如果你需要穿任何衣服的話。 有時,只需這樣做就可以將瘙癢減輕到可以忍受的程度。

這個故事最初以標題“撓這裡!”印刷。

(延伸閱讀)

  • 瘙癢通路被揭示。《神經科學趨勢》,L. Orlando,第 24 卷,第 4 期,第 201 頁;2001 年 4 月 1 日。

  • 瘙癢:基本機制和治療。 吉爾·約西波維奇、馬爾科姆·W·格里夫斯、艾倫·B·弗萊舍,小弗朗西斯·麥格隆編輯。 Informa Healthcare,2003 年。

SA Mind Vol 19 Issue 3本文最初以“撓這裡”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19 卷第 3 期(),第 52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608-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