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查揭示沿海地區普遍汙染

珊瑚礁、紅樹林和溼地大規模減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來自《自然》雜誌

中國為期八年的全國海洋調查結果描繪了其沿海環境令人不安的景象。

該調查由中國國家海洋局(SOA)於2004年啟動,上個月完成,是該國“迄今為止最全面的海洋調查”,廈門大學海洋生態學家高坤山說,他沒有參與該專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錫貴在中國國家廣播電臺表示,它“為保護和管理海洋資源提供了基礎”。

但是據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報道,這項未公開的調查顯示,這些資源正處於困境。大約90%的沿海城市遭受間歇性缺水。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紅樹林面積減少了73%,珊瑚礁減少了80%,沿海溼地減少了57%。

近三分之一的沿海溼地喪失是由於土地開墾。“未來的土地開墾專案需要更加仔細地評估,”報告說。

過去十年,排放到河口的汙染物持續增加,其中四分之三的排放物未達到監管限制。大約48個河口受到重金屬、殺蟲劑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和石油烴的汙染。

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所長孫松說,這些汙染物以及農田化肥和動物糞便的徑流,導致沿海水域中營養物質過剩和有害藻類大量繁殖。

壞訊息
調查顯示,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的沿海水域平均每年發生83次“赤潮”——以優勢浮游植物物種的紅色色素為特徵的有害藻類大量繁殖——主要發生在東海。“綠潮”主要由綠色浮游生物主導,主要發生在黃海,對經濟的打擊更大。2008年,直接經濟損失達13億元人民幣(2.08億美元)。2009年,中國遭受了“褐潮”,這種潮汐會殺死貝類(見“中國是第三個遭受“褐潮”襲擊的國家”)。

鑑於中國沿海環境的嚴峻狀況,該報告警告說,沿海漁業資源普遍下降。例如,東海的磷蝦瀕臨滅絕,這對以磷蝦為食的小黃魚造成了毀滅性的連鎖反應,過去十年小黃魚的數量顯著下降。

孫松讚揚了國家海洋局的努力,但他表示,這項粗略的調查在評估沿海生態系統方面還不夠深入。“它沒有清楚地說明生態系統是如何變化的,”他說。

例如,高坤山的初步研究表明,廈門附近的沿海水域正變得更加酸化,這使得浮游植物的生存更加困難,並對生態系統的結構產生了連鎖反應。但目前尚不清楚這個問題有多麼普遍或嚴重,因為目前的研究只是零星的。“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長期監測網路,以評估沿海水化學的變化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高坤山說。

孫松說,這類資訊“直接關係到漁業資源,對於我們理解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些知識,我們就無法就緩解政策發表任何意見。”

該專案除了調查海洋資源外,還有另一個目的。許多國家利用科學調查來支撐領土主張,中國也不例外。該調查聲稱10,312個島嶼為中國領土,包括臺灣和日本控制的尖閣諸島,在中國被稱為釣魚島。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2年11月6日首次發表

Jane Qiu is an award-winning independent science writer in Beijing. She has won a 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 Fellowship, as well as awards from prestigious groups such as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he Association of British Science Writers.

More by Jane Qiu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